石冬梅
【關鍵詞】 音樂教學;語感;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23—01
語感,是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體會到:音樂,是培養語感的好助手。
一、利用音樂設情境,促朗讀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讓樂曲作用于學生的聽覺,那就會使他們置身于樂曲所創設、營造的特殊氛圍中,調動其情感,促進其理解。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由于知識水平和時代背景的差異,學生很難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及詩本身的內在含義,故而學起來難免覺得枯燥乏味。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把所教過的古詩按其內容進行歸類(如詠物抒情、童心童趣、感時傷今等等),每個種類配以風格相近的音樂。如,在學習《伯牙絕弦》一文時,為了突出伯牙絕弦之后內心的悲痛、孤獨、凄涼,教師特地節選《二泉印月》部分旋律給學生播放。伴著音樂,教師可傾注全部感情朗誦、敘述。聽著聽著,學生都會被深深感染,個個滿眼淚水,這淚水,是從他們心底里流出來的“知音”情誼。
二、利用音樂觸內心,解內涵
黑格爾曾說:“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許多音樂家都把自己的情感通過樂曲的高低起伏表露出來 ,這是語言文字所難以替代的,這種情感只有通過聽者與音樂產生交匯時才能有所感悟。如教學人教課標版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月光曲》重點段時,老師引導:“《月光曲》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小組討論完畢,課堂有了如下一幕: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回……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了。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師:那就是快速、有力,對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
(一生讀)
師: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快。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不僅快,而且有勁。
師:你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到了高昂的部分,節奏快了,情緒也就激蕩了。(板書: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放樂曲,學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多美的曲子啊!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讓我們用朗讀把這一切表現出來吧。
(生踴躍舉手展示朗讀,個個讀得入情入境。)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蘊涵的內容豐富而深刻,這就給學生展開想象創造了空間。教師抓住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閉目欣賞,讓學生用心感受。伴隨著旋律的流淌,學生很快進入“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看到了什么,最后將所感所悟融入朗讀中。此環節既源于文本,與文本有機契合;又高于文本,賦予文本無限想象。在一“想”一“說”一“讀”中,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得到了發展。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