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易經》的思維模式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共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從整體思維模式到“情景交融”的表達手法,二、從體悟思維模式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方式,三、樸素辯證思維模式促使人對宇宙生命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易經》;思維模式;文學影響
作者簡介:向恩銳(1995.1-),女,土家族,湖北鶴峰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01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由符號和文字兩部分組成,符號即六十四卦的具體形式,文字又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指記錄占卜情況的卦辭和爻辭,“傳”則是對這些卦辭和爻辭的解釋。《易經》雖然不是純文學文本模式,但它的記言方式和思維模式對于后來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從整體思維模式到“情景交融”的表達手法
“古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考察的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與聯系,進而形成了整體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必定與周圍事件有必然聯系,而這個聯系又受到功利主義的驅使而調動人們的情緒和思考,例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認為看見龍在田野上,有利于覲見貴族,這是在龍這個形象和貴族之間建立聯系,又因為見到了龍,所以在心理上給人積極的暗示。這種聯系表現為文學上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抒情表達手法,作者在見到眼前之景時會因受自己主觀情緒的影響而使客觀對象披上一層情緒的外衣,進而與之產生主觀上的聯系,以月亮這個在中國古詩文中常見的意象為例,月亮作為一個客觀事實存在時,它盈缺滿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且是不會因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但是當它的客觀存在投射到人的主觀意識時就會在客觀存在(即月亮本身存在的形態)和主觀意識(作者觀月時的情感變化)建立一種聯系,如在遠游人的眼中月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在沉思者的眼中月是“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因主觀遷移而發生了客觀存在與主體不同的聯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就是說的“天人合一”的文學表達手法。
二、從體悟思維模式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方式
《周易》是簡單記言,其表達記事簡潔精煉,如“吉”、“兇”、“元亨”、“咸臨”等,不同于西方敘事那般繁復嚴密,在文字記言中的活動性促使人們調動自己的主觀感受去進行體悟,例如“過涉滅頂”四字言簡意賅,卻在啟示我們三思而后行。孔子首創“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周易》可謂之濫觴。因為文字活動空間的出現,要求讀者在閱讀時能充分調動主觀感受去感悟所讀之言,也就要求讀者具有“悟”的能力,這一特點在魏晉時發展成為玄學,魏晉時期談玄之風盛行,“言意之辨”成為一個重要命題。其中的“得意忘言論”和“言不盡意論”都充分體現了《周易》“詞約義豐”的特點,再發展到后來“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味外之旨”(司空圖)等觀點大量出現逐漸形成蔚然大觀。從簡言記事的體悟式思維到孔子的微言大義再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方式都是《周易》對于后世文學表達方式的啟迪。
三、樸素辯證思維模式促使人對宇宙生命的哲學思考
《周易》中有大量一分為二的例子,例如乾坤、陰陽,這都是相對的概念,又有“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這是對二者之間對立關系的認識,進而又提出“天地交而萬物通”、“一陰一陽謂之道”在強調對立的基礎上又強調二者的統一作用,相互交感共同作用于事物才能推動事物發展,且在《周易》中認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認為萬物的發展寓于不斷變化之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對二者關系之間邏輯關系的辯證比較,此外還有對于萬物本原的探索,“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體現了古人對于宇宙生命本原的思考,受《周易》這種辯證思維的影響,后世詩歌中常出現對宇宙生命的思考,特別是發展到宋代的哲理詩,出現了很多對于自我、生命和宇宙之間關系的思考與探索。如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就像是一場充滿難題的旅行,“我”在其中也只是個過路的行人而已,不管“我”在過往的日子里留下怎樣的宏幅巨制,也只是像雪泥上飛鴻的指爪印記一般,早晚也會消失在漫漫長路之中。這是從整體生存來思考個體生命的發展。整個宇宙的發展來看,個體生命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那在這人生之中個體生命又該怎么去面對自己力量的弱小了?關于這些命題的思考都可回溯到《周易》中,正是在《周易》中大量充斥的樸素辯證法為后世人們思考問題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思維模式,后世的詩人才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抒發自己對于宇宙、個體、永恒、消逝等問題思考。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周善文《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
[4]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
[5]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6]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
[7]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8]孫熙國《<易經>與儒家思想之淵源》[J].周易研究,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