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翎 王曉林
摘 要:俄羅斯電影被引入中國后,為了使人們根據片名就能更好的理解電影,譯者就要把片名中的文化意象準確、完整地翻譯出來。文章以部分俄羅斯經典電影為例,在譯介學理論的關照下,具體分析電影片名中文化意象的不同表現形式,探討電影片名翻譯中宗教、民族習俗、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譯介學;俄羅斯電影片名;文化意象;翻譯
作者簡介:楊燕翎(1963-),女,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王曉林(1994-),女,遼寧沈陽人,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近年來,中俄兩國各個方面的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被引入中國的俄羅斯電影也逐年增多,電影片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而片名中的文化意象則是觀眾獲取信息的關鍵。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會賦予文化意象相對固定的含義,而 “本民族文化的象征意義到了其他民族文化就會淡化、消隱、變形、遺失,造成文化意象的歪曲與失落,這就要求譯者兼顧片名中的語義信息和文化內涵。”[1]如此不但使電影片名更易被觀眾接受與理解,也有利于中俄電影產業的友好交流與持續合作。
譯介學與一般概念上的翻譯研究不同,它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切入,對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研究,它并不受一些語言現象的認識和表述的限制,也不注重翻譯水平的高低,而是把翻譯過程中出現的語言現象當作文學研究的對象,關注的是信息的缺失、扭曲、增添和擴展。本文以部分俄羅斯經典電影為例,在譯介學理論的關照下,具體分析電影片名中文化意象的不同表現形式,探討電影片名翻譯中宗教、民族習俗、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
一.俄羅斯電影片名中文化意象的翻譯
俄羅斯電影作品題材廣泛,片名中會涉及許多不同形式的文化意象。國內引進時譯者考慮到民族文化的差異有時會進行“創造性叛逆”。
(一)用動物表達的文化意象
2016年在中國大熱的俄語電影“Он-дракон”直譯為《他是龍》,譯者也采用了此譯名。俄語中的“дракон”指的是“神話中生有雙生翅能噴吐火焰的蛇形怪物,”[2]與英文中的單詞龍“dragon”有相似的特點,是魔鬼和罪惡的象征。影片中的龍就是這樣殘暴的形象,龍會擄走漂亮的女子,讓她當自己的新娘,傳說中還曾被代表正義的屠龍族人殺死,這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的文化意象大相徑庭。龍在中國等東亞區域是祥瑞的象征。一方面龍可以呼風喚雨、避災驅邪,另一方面在封建王朝龍更是代表皇權,皇族所用器物也多飾以龍紋,是以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持續了數千年。觀眾看到《他是龍》這個片名后產生的期待視野與在觀影實踐中的認識體會自然會有較大差別,這就是文化意象到了其他民族后的變形,也是一種文化意象的錯位,不過也為觀眾提供了全然不同的審美體驗,拓寬了期待視野。
(二)用諺語、典故或喻體表達的文化意象
2005年上映的黑白片“Не хлебом единым”字面翻譯為“不能僅靠面包”。面包在俄羅斯人心目中代表著豐收和富裕。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待客時餐桌上一定要有面包,以示對客人的重視,也凸顯了俄羅斯人的熱情好客。而中國古代是農耕 文明,主 食的烹調方式以蒸煮為多,飲食傳統沿襲至今,雖然現在面包在中國也很常見,但在中國人心中卻沒有那樣鮮明的象征意義,無法產生共鳴,更無法通過片名得知其深層內涵。譯者將片名翻譯為《愛情與理想》,更直接地點出電影主題:男主角迪米特里熱衷于發明創造,堅守的是理想;女主角娜杰日達,隨著丈 夫被流放,堅守的是愛情。
(三)用數字表達的文化意象
電影紀錄片“Рождённые в СССР. Семилетние”于1991年開始拍攝,每7年一次,譯者譯為《俄國人生七年》,記錄了20個生于1983年的孩子的成長歷程,每個孩子的民族和生活環境都不相同,從中反映出東歐 劇變和蘇聯 解體后社會的動蕩和對個人的成長與思考。數字“7”在俄語有“眾多;吉祥、幸福”之意,導演選擇7年拍攝一次,除了考慮到以人類的生命長度和生理成長速度,7年足夠發生較大改變之外,還受到“7文化”的影響,取其吉祥幸福之意。
片名《俄國人生七年》,并沒有在原名基礎上多做改動,但并不會給中國觀眾理解影片帶來障礙。因為數字“7”在世界主要宗教、主要民族中顯示出奇跡般的相同特性:伊斯蘭教的信徒相信天有七重,;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圣經》中說,上帝用七日造就了人和世間萬物;佛經中也有將第七日稱為“死此 生彼”的超度日的說法;在印度和西亞的少數民族中,存在著“商七”的概念。[3]中國平遙古城的古院,在房屋正方有五個窯洞,上面以七根大梁支撐,叫做“五間七架”,都表明數字7在人類文明中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四)用其他方式表達的文化意象
2018年在中國上映的冒險動作電影《太空救援》原名為“Cалют-7”,直譯為“禮炮7號”,由1985年前蘇聯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禮炮7號”是載人航天飛船的名稱,俄羅斯人對這個名字并不會感到陌生,也會對當時的歷史情況有一定了解,因為這是前蘇聯推行的禮炮計劃發射的九個空間站之一。但在中國上映時,“禮炮”這個意象并不能使中國觀眾產生豐富的聯想,因為觀眾最熟悉的是中國“神州”號系列飛船,所以譯者根據故事的主要情節將片名譯為《太空救援》,這樣觀眾看到片名就會對電影有更直觀的了解,也便于電影的宣傳及票房收益的提升。
二.電影片名中文化意象翻譯原因探析
俄羅斯電影片名中文化意象在中國的扭曲、遺失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筆者從譯介學角度出發,把文化意象置于兩個民族、文化和社會的巨大背景下,審視和闡發其種種變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宗教、民族習俗和社會心理三個方面。
(一)宗教原因
影片“Слон”直譯為“象”,在中國被譯為《大象菩提》。影片講述的是一頭被馬戲團拋棄的大象在被送去安樂死的路上為人們帶來歡樂,最終被拯救的故事。
神奇的是,影片中大象走過的地方蓮花都會盛開,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菩提”在佛教中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意,中國信仰多宗教,其中以佛教的影響力最大,其從印度傳入后逐漸發展壯大,經歷了漫長的中國化過程,從東漢至明清均有史料記載。譯者在原名的基礎上增加“菩提”二字確定了電影的基調,中國觀眾看到《大象菩提》這樣的片名就會立刻有一個預設的期待,還會有一種宗教文化上的親切感。
影片“Ученик”曾入圍第69屆戛納電影節,直譯為“學生、學徒”,在中國被譯為《門徒》。影片講述的是叛逆學生韋尼亞明某一次看過《圣經》后便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還用其中的教條來約束自己、評判他人,韋尼亞明以宗教為手段斷章取義地引用《圣經》原文來達到反抗老師、反抗母親的目的。《圣經》是基督教經典,俄羅斯人信奉的東正教正是基督教分支之一,正因東正教在俄羅斯具有崇高的地位,韋尼亞明利用《圣經》來質疑批判他人的行為才屢屢得逞。在改編為電影之前,這部作品的俄文名字為“(М)ученик”,正是由“мученик”(“蒙難者、苦難重重的人”)和“ученик”(“學徒;學生”)這兩個詞語組合而成。片名如被譯為“學徒”或“學生”,會使中國觀眾聯想到剛進入各行各業的新人或教室中的孩子。基督教自唐代貞觀年間傳入中國,歷經千余年興衰,在中國影響深遠,片名譯為《門徒》會使中國觀眾迅速將影片代入基督教背景中,也更加契合電影主題。
(二)民族習俗原因
影片“Ёлки”直譯為“云杉、樅樹”,當時的總統梅德韋杰夫曾在影片中擔任配音演員,在中國被譯為《圣誕樹》。電影中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新年到來之前,俄羅斯的新年是在1月1日,緊隨其后的東正教圣誕節在1月7日,都是俄羅斯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所以俄羅斯的新年和圣誕假期從每年的12月30日一直持續到新一年的1月8日。而樅樹是俄羅斯人慶祝新年和圣誕時常用的裝飾材料,其神圣性與希臘神話中的牧神潘有關,潘在心愛的自然女神死后將其變為了樅樹,樅樹從此成為潘的圣樹。在中國最受重視的是農歷新年,中國人會按照本民族的習俗來度過新年,并不會擺放新年樅樹。而近些年來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圣誕節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會舉辦很多活動,其中就包括擺放由樅樹制作而成的圣誕樹,大家對“圣誕樹”這個名稱也不會感到陌生。片名翻譯為《圣誕樹》,而不是“新年樅樹”,更符合中國的民族習俗和傳統認知。
俄羅斯與中國還有許多不同的民族習俗。俄羅斯人非常喜愛鮮花,不管是多支還是一支,都可以作為節日、生日或做客時贈送給親朋的禮物,只是花的數量一定要是單 數,這是因為俄羅斯人認為單數代表幸運吉祥。只有在人過世的時候,才送出偶數的鮮花以示哀悼。但在中國,凡有喜事,均好雙數,翻譯的電影片名也常以“四字塊”的形式,如影片“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被譯為《古墓迷途》、“Савва сердце война”被譯為《靈狼傳奇》等。另外,中國人比較忌諱黑白兩色,認為其代表悲痛和貧苦,如影片“Майор”被譯為《警界黑幕》,借黑色的象征意義影射片中警局中的人替謝爾蓋掩飾罪行、殺人滅口的行為。而紅色則代表吉祥與幸運,古時婚禮就以紅色裝飾。
(三)社會心理原因
影片“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被譯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1年被評選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片名翻譯過程中詞匯和句意均沒有發生變化,只是為了符合中國觀眾的閱讀習慣在語序上做了調整,原名中“не верит”位于句末,強調“不相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民族的極端心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并沒有因懷孕后被拋棄而意志消沉,而是不畏權勢、奮發圖強,從青澀少女蛻變為成熟理性的企業家,始終維護著自己的尊嚴。俄羅斯民族驍勇善戰,認為眼淚代表內心的脆弱,而脆弱是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而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強調“中庸之道”,和俄羅斯人的極端民族個性有明顯的區別。眼淚在中國人心中不只代表著脆弱,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杜甫的詩句“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只不過情感并不像俄羅斯民族那樣極端。正如十九世紀俄國詩人利哈喬夫所說:“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無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東西。”[4]
中俄兩國在文化傳統、民族習俗、國際環境與地理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譯者在翻譯電影片名中的文化意象時面臨諸多挑戰。文化意象的失落、變形等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要把文化意象置于兩個民族、文化和社會的巨大背景下,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盡可能審視和闡發文化意象的深層內涵,從而賦予 電影片名新的面貌,讓其在跨 越了時間、語言、國家的界限之后繼續保持 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謝天振.譯介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建華.現代俄漢雙解詞典[Z].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王憲舉,陳艷.俄羅斯[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