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璟 何鈺婕 徐艷 張錦榮 何蓮
【摘 要】目的:對我院神經內科眩暈癥的臨床特征和病因進行探究分析。方法:對基本資料和治療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造成眩暈癥的主要原因,另外神經癥、腦出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以及腦梗死等疾病也是導致眩暈癥的因素。結論:眩暈癥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多種多樣,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病因進行分析判斷,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以便提高確診率和治愈率。
【關鍵詞】神經內科;眩暈癥;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2
眩暈癥是臨床中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也是在就診于神經內科的一種常見癥狀,其主要是因為多系統發生病變,而導致機體自身對空間定位出現障礙而發生的一種動性或者位置性的錯覺,患者很難將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方向用語言表達出來,眩暈癥的病因十分復雜,涉及學科、領域之多,基本包括了神經內科、內科、耳鼻喉科等[1]。為了加深臨床中對眩暈癥的認識,本次實驗將我院神經內科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收治過的2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和治療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眩暈癥的病因及臨床主要表現,研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將主要內容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神經內科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收治過的2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24例患者中男性121例(57.76%),女性103例(42.24%),年齡在17歲到94歲之間,平均年齡(53.9±11.7)歲,所有患者經過診斷,經過診斷均已確診為眩暈癥,且已經過血脂、血糖、血常規、心電圖、X線、甲狀腺功能、頭顱CT、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常規檢查[2]。
所有患者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周圍環境旋轉感以及自身旋轉感,并且時常伴有陣發性反復性、程度不同的頭重腳輕、頭暈、惡心嘔吐、聽力下降、眼球震顫、耳鳴、傾斜等癥狀,其中頭暈頭痛60例,占26.78%;聽力下降的有29例,占12.95%;眩暈持續可達2-3天甚至更長時間的患者38例,占16.96%;眼球震顫的有60例,占26.78%;聲音嘶啞的25例,占11.16%;耳鳴的23例,占10.27%;瞳孔異常的8例,占3.57%,意識表達障礙6例,占2.68%。
1.2 方法
首先對各項需要進行搜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并制定調查表,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就診時間、病程、臨床癥狀、持續時間、誘發因素以及家族病史等,對所有患者進行系統化的檢查,主要包括:腦電圖、動態心電圖、頭頸部CT、腰椎穿刺、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以及各項輔助檢查等,對患者的病因進行認真分析記錄,然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例如可以采用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患者,其他患者根據發病原因采取相應治療,期間,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3]。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獲得的全部數據錄入Excel表中,統計眩暈癥的病因、臨床表現,對病因做出具體統計并計算其所占總因素的百分比。
2 結果
2.1 年齡相關性
根據對患者的年齡進行統計發現,45-70歲年齡段的眩暈癥患者最多,占總患患病人數的71.55%,而且對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患病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所占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2.2 疾病相關性
根據對眩暈癥的病因進行統計對比,依次排名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30.80%)、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5.89%)、神經癥(16.96%)、腦梗死(9.38%)、腦出血(5.80%)、高血壓(4.91%)、美尼爾病(4.02%),詳情見表1。
3 討論
當人的機體對空間定位產生障礙以及自身的平衡出現紊亂時,會損傷機體內的不同系統,就會引發眩暈感,其可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主要是由眼睛、本體感覺活著前庭系統等疾病我引起的,由明顯的自身旋轉感活著外物旋轉感;而假性眩暈則是由全身系統性的疾病引起的,例如貧血、尿毒癥、食物中毒、藥物過敏、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官能癥以及內分泌疾病等。而根據病變部位,眩暈可分為周圍性眩暈(由內耳迷路、前庭部分、前庭神經外端而引起)以及中樞性眩暈(由腦干、小腦、大腦顳葉、前庭神經核引起),根據資料統計[4],周圍性眩暈的幾率要高些,可到30%-50%。
眩暈癥發作,患者會感受到天旋地轉的暈,且伴有惡心、冒冷汗、嘔吐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前列腺素代謝和血管緊張素代謝紊亂,改變腦干前庭血液學歷學。在對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時,不但要對患者做相關各項檢查,還要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家族病史等基本情況進行掌握,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便提升治療有效率,除此之外,還要對眩暈癥的再發情況進行預防。
眩暈主要是指機體內大腦皮質與環境、人空間關系反應失真,臨床表現為耳鳴、毛冷汗、惡心嘔吐等。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引發眩暈的因素病有很多種,涉及學科之多,包括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很容易對其病因確診錯誤。神經癥、血液病、心腦血管疾病、耳聾、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等都是導致眩暈的因素之一[5],本次實驗通過對引發眩暈癥的病因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目前臨床中眩暈癥最為常見的病因,另外,根據所占比例依次排名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神經癥、腦梗死、腦出血、高血壓、美尼爾病。
綜上所述,眩暈癥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引發其發生的病因多種多樣,且發展迅速,為了對病因進行更為準確的診斷,需從各方面對患者的資料進行采集調查,尤其是眩暈癥的臨床癥狀和患者所患疾病類型,并對患者進行各方面檢查和輔助檢查,綜合所有情況對病因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完整、準確的理論性依據。
參考文獻
馬彥,劉佳,趙婷. 神經內科眩暈患者386例臨床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17,39(2):151-152.
董公芝. 神經內科眩暈病癥患者臨床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0):1309-1310.
張德玲. 神經內科患者眩暈臨床分析[J]. 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9):91-1.
陳豐,宋歌,程冬梅. 神經內科門診519例眩暈/頭暈患者臨床分[J]. 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5):52-55.
劉玉照. 神經內科眩暈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世界臨床醫學,2017,11(1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