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亞萍
【摘 要】:目的:研究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本文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對照組研究,共計1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系統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的Harris評分及Barthel評分,未見顯著差異,但治療后3個月,可見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可見觀察組的發生率5.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27%(P<0.05)。結論:系統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關節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且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系統康復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常見的利用模擬髖關節替代治療嚴重髖關節損傷的手術方式,主要是使用人工仿生材料進行治療,能夠起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矯正局部關節畸形,恢復髖關節功能等作用。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切口感染、深靜脈血栓以及血管損傷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系統康復護理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具有一定相關性[2],故本文就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探討,選取相關病例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并就研究結果進行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對照組研究,共計1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5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并且不存在心、肺及腎功能嚴重缺陷。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24,年齡在48-70歲,平均年齡為(57.87±6.12)歲;觀察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5,年齡在49-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45±6.52)歲。使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檢驗,并未發現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故可以開展組間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系統康復護理,內容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需要進行手術,多數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且對手術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介紹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疑慮,并且系統闡述手術原理、效果等,使患者充分信任醫護人員,樹立起信心,提升治療依從度。②基礎護理 協助患者進行皮膚護理,術前1d指導患者清洗全身,并將手術部位存在的毛發剔除。術前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為預防術后尿潴留或便秘打下基礎,另外,術前1d常規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
1.2.2 術后護理 將患者患側肢體略微抬高,視情況對局部進行冷敷。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部位,避免出現感染,并且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波動立刻報告主治醫生。為避免手術部位出血,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對引流管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引流液的狀態與量等,出現異常應及時給予治療。
1.2.3 康復指導 分階段對患者實施康復指導 術后當日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踝關節及趾部進行鍛煉,并幫助患者進行腿部肌肉被動訓練。術后前半周主要目的為消腫,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等長、等收縮鍛煉,后半周則可以進行髖關節的輕微彎曲,術后2-4周主要是增強肌力,指導患者主動進行髖關節屈伸,2次/d,時間持續50min左右。另外,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運動,15次為1組,4組/d。術后6-12周可以開始進行負重訓練,力求對患者關節進行全面恢復。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Harris及Barthel評分;②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若數據以(n,%)表示則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值校驗,若數據以()表示則為計量資料,采用t值校驗,如得到P<0.05,可判定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Harris及Barthel評分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的Harris評分及Barthel評分,未見顯著差異,但治療后3個月,可見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可見觀察組的發生率5.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27%(X2=5.247,P<0.05),其中觀察組出現2例切口感染,1例深靜脈血栓,對照組出現7例切口感染,3例深靜脈血栓,5例髖關節脫位。
3 討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諸如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都需要采取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使用仿生假體替代髖關節,最大限度保存了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影響患者恢復[3]。
系統康復護理干預貫穿整個護理過程,術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基礎護理,使患者以最好的狀態接受手術,術后則著重于康復指導與日常護理,使患者能夠快速恢復,并最大限度保留關節功能。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的Harris評分及Barthel評分,未見顯著差異,但治療后3個月,可見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可見觀察組的發生率5.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27%(P<0.05)。
綜上所述,系統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關節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且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丘宇嫦, 鐘梅芳, 宋福云. 系統化康復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7):370-372.
王和芬. 系統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效果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1):96-97.
文麗, 王翠平. 康復護理干預對骨科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效果及自理功能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