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霞
【關鍵詞】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45—01
一、結合一日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一日常規生活環節占在園生活的50%-60%,因此教師要逐步引導,使幼兒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怎樣做,并讓他們懂得為什么這樣做。結合幼兒在生活活動各環節的實際表現,抓住機會引導幼兒多實踐多體驗,以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在常規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來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可通過“提出要求—示范講解—練習運用—規范糾正—鞏固提高”的步驟,讓幼兒學會一日生活常規要求。例如,在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的進餐習慣培養時,可先向幼兒提出吃飯的具體要求,即把嘴對著碗,左手扶碗,右手拿勺,把勺直著放進嘴里;吃飯時身子靠著桌邊,以免漏撒飯粒。
其次,運用故事、兒歌、童謠,將習慣培養滲透在如廁、進餐、盥洗等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之中。童謠、兒歌朗朗上口,簡單易記,比較符合幼兒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點。我搜集了童謠、兒歌教給幼兒,將一日常規生活用這些童謠、兒歌串聯起來,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憶和理解,既能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幼兒在學唱歌謠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強化生活習慣的養成。例如:兒歌《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 ,每天早晚要刷牙。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下刷,咬合面來回刷。堅持刷牙和漱口,我有一口小白牙。對此可通過反復吟誦兒歌實現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再次,利用圖示法建立無聲的規則。幼兒年齡小,人數多,為了讓幼兒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些游戲規則,我繪制了一些簡單的規則圖示展示在班級對應的墻飾及區域中,如用四個小腳印排成一排,孩子們就知道是應該排隊;在閱讀區域里面貼上安靜的圖片,孩子們看書時就會靜悄悄的;在盥洗室里出示了洗手的順序圖,孩子們對洗手的過程和順序一目了然,自然模仿。利用這些孩子們能夠讀懂的無聲語言不僅讓孩子們增強了遵守規則的意識,而且還幫助他們主動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孩子的常規要求應堅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每一項規則的提出,應從一點一滴開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應符合班級的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動手能力,活躍思維。區域游戲是幼兒在園的一項快樂而自由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地分配角色,愉快地與同伴交往、合作。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如,在各活動區中,我制作了玩具材料標識,用圖案對應的方式,開展了“送玩具寶寶回家”游戲,引導幼兒學會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在區域中用圖案方式繪制出幼兒區域活動的人數、規則等,幫助幼兒直觀形象地理解學習輪流等待、互相分享等規則,培養秩序感;在角色區中加強幼兒的禮貌教育,引導幼兒自主參與、合作協商等,糾正他們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幼兒養成了文明交往、學習正確使用禮貌用語等。
三、注重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幼兒階段就應該養成。通過幼兒園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可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教師的指導下,可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從而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可養成正確的坐姿,認真傾聽,注意力集中,主動回答問題,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等。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并長期、循序漸進地進行;還需要教師與家長以身作則,家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兒逐步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課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815)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