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丹
【摘 要】經濟全球化進展飛速,帶來了世界經濟的大融合。各國企業之間相互溝通融合,經濟交流日益增多,跨國經營也司空見慣。跨國經營需要資金近作為基礎和保障,企業需要進行融資,而且跨國經營會由于全球貿易戰以及各國不同的法律因素、政治因素,市場環境的不同,面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比單一國內企業更大。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對跨國經營業務帶來的財務風險進行研究,分析跨國經營業務所面臨的由于貿易保護、不同的政治、市場、外匯以及文化環境不同造成的財務風險,依據案例分析對象海爾集團對財務風險進行成功控制的較好的管理制度與方法,提出進行跨國經營財務風險管理的設想。
【關鍵詞】跨國經營;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關于財務風險,有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而 財務風險的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本文選擇的財務風險是指在企業的債務籌資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干預影響,企業的經驗業績和償債能力貿易達到預期,即發生偏離的不確定性。上世紀60年代,國外許多學者專家對財務風險就加大了研究的力度。美國的漢斯和威廉就曾經對風險的定義給出過比較有影響的解釋,他們認為在同樣的環境對任何人來說,存在的風險是一樣的,風險客觀存在,因為沒有任何事物的結果是完全的確定不變的,而對于風險的判斷則是主觀的。
跨國經營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因為政治風險造成的經驗失敗引發了財務風險。當政治風險存在,跨國經營的目標達不到,資金方面就會發生問題,極易引發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發生,對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引發財務風險的因素很多,許多時候由于一些突變的事項導致跨國經營出現問題,財務風險也就如期而至。發生財務風險后,最重要的就是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降低財務風險帶來的危害。海爾作為我國成功的從事跨國經營的集團之一,其財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方法相對成功有成效,能為我國其他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提供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思路。
一、財務風險的理論分析
(一)財務風險的客觀性
財務杠桿的理論已為現代企業所接受并施行。在題為《企業理論:經歷行為與所有權結構》的外文中,杰森研究并提出了外部股權和債務所產生的代理成本,文中提到了負債在公司財務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的負債可以降低財務成本。有了負債以后,公司的管理層希望流動資金可以更多地留存在企業,這樣可以更加靈活事業資金,增加彈性經營的空間。對于這種情形,企業沒有相應的制度來約束和判斷管理層在資金的使用上在項目的使用上是有效益的。杰森的理論為此提供了思路,當債務進入委托雙方時,管理層受到了約束,因為有債務就要償還利息,管理層既要考慮收益,也要考慮違約風險。這是一種約束機制也是激勵機制,它將有利于實現股東的最大化利益。由此形成的企業愿意普遍采用借債的方式籌集資金的方式,致使財務風險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二)財務風險的破壞性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只要有債務融資,財務風險就可能隨時發生。財務風險的破壞性到達一定的限度后,企業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危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集團或小企業,都有因財務風險控制失利導致破產的范例。這種事情再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都可能面臨。比如美國克萊勒斯汽車公司,克萊勒斯的創立者沃爾特.p.克萊勒斯曾經在美國通用公司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他一直想自己創業,于是在1925年便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成立了美國克萊勒斯汽車公司。在接下來的10年里,美國克萊勒斯汽車公司相繼合并了馬克斯韋爾汽車公司和道奇兄弟公司。到1994年,克萊勒斯公司總獲利超過35億美元,擁有全美15%的市場份額,儼然一方巨擎。然而在2009年4月30日,克萊勒斯被宣告正式破產。據知悉,截至清算時,克萊斯勒的負債已經超過100億美元。正是由于對財務風險的預計不足和財務風險發生時行動遲緩,克萊斯勒這個近百年的跨國集團分崩離析,銷匿在金融界。
二、財務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
(一)效用理論
效用理論的主題對象是公司的高級管理階層,反映的是公司的管理層的領導作用對財務風險的影響。公司的管理層往往是決策的制定者和重要參與者,效用即是公司管理層對于公司決策帶來的后果的觀點看法。顯而易見,管理層的這種效用對公司的財務風險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如果管理者是一個有風險樂觀傾向的人,那么他往往會很激進,樂意甚至渴望大量投資;如果管理者是謹慎投資人,那么他則會以保守的方式對待投資,力求將財務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
(二)委托代理理論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結合前期的一些案例研究成果,尋找公司治理的結構和作用,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論。該理論的理由是,現代許多公司和企業的所有者都是委托經理人代理運營公司,也就是說,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離的,將原有的領導者分為所有者和經營者,以求解決當時普遍存在的企業管理弊端。委托代理理論的宗旨是:在企業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委托方和被委托方追求目標和希冀利益的差異,對企業的許多實務的處理也會產生差異。委托代理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非對稱信息理論,所謂非對稱信息理論,即是其中的相關者知悉另一個相關者現在并不知悉的信息。這個并不知悉分為時間上的并不知悉(了解信息有時間差)和內容上的并不知悉。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同時也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新的問題。
(三)MM理論
MM理論又稱為資本結構模型理論,是由米勒等人提出的重要經濟學理論。MM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假設,其中與本文相關的是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判斷的假設。米勒等人認為,通過一些因素分析,企業的經營風險是可以預測的,如果兩個企業具有相同的經營風險預期,我們也可以認定這兩個企業在同一風險等級上。同時,如果資本家對企業的收益具有一定的預期,那么相應地他對風險的預期與收益是等同的。
三、案例分析
海爾集團是中國著名的生產家電類產品的企業,基本上是無人不曉。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海爾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海爾集團在規模、檔次、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更上一層樓。經過跨國兼并和直接投資,海爾的生產園區有二十多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五個產品的研發中心。同時海爾集團的業務也延伸到了全世界,目前海爾集團在海外設立了近二十個貿易公司,擁有七萬多員工。規模的擴大,經營層次的增加,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全球業務和高級兼并,以及國際形勢的多變、文化習俗 的差異,匯率的變化等等加大了經營風險,同樣也面臨光大的財務風險。
海爾的起步是從海爾冰箱開始的。在開始生產經營冰箱業務時,當時面臨著嚴峻的財務危機,海爾集團屢屢感覺到破產的威脅。在這種境地下,海爾集團高層提出了兩條策略:穩固人心和破而后立。穩固人心,是讓員工把心思重新放回冰箱廠的生產工作中。“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飯都吃不飽,如何讓員工安心工作?張瑞敏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冰箱廠的現狀是除了原材料,冰箱配件零件,并沒有多余資金發給員工。也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或者企業愿意給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工廠注入資本。這時,張瑞敏想到了農村大隊,他答應了給生產大隊免費的冰箱,答應數月之內償還借款,終于從生產大隊弄到了錢,這才使全場工人過了一個年。破而后立就是打破原有生產機制,打破原有質檢模式,打破員工投機生產的心理。他制定并執行了一個讓所有員工,管理層都咋舌,痛惜甚至憤懣的計劃。海爾集團找出了有瑕疵的冰箱產品,進行砸毀拋棄,并且告訴員工們產品質量保證的重要性。員工們當時不理解銷毀瑕疵產品的舉動,認為那些都是錢。但是銷毀瑕疵產品的舉動在引起員工不滿的同時卻激起了市場的反響,“砸冰箱”時間成為了海爾歷史上強化質量觀念的警鐘,真正喚醒了員工的市場意識。由于海爾注重質量,對市場負責的態度,是人們相信海爾的產品,而產品卓越的品質,使產品銷量大增,在冰箱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獲得了長足發展的際遇。海爾成功渡過了第一次財務風險。
但是跨國投資設立子公司使海爾又一次面臨新的國家嚴峻的挑戰。企業規模在海外的擴張意味著分支機構的布局更加趨于分散。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正如一個征戰擴張的國家對于新生占領地區的控制力更加羸弱一樣,分公司子公司是海爾新鮮而具有創造力的血液,當時的海爾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越來越復雜的財務風險。沒有辦法很好地運用和操控它們。當遠在海外的分支機構遇到了財務危機時,海爾不能盡快進行管理和控制,減少財務風險的危害,毫無疑問,海爾擴張形成規模效益的同時,也迎來了對其團控能力更大的挑戰;其次,當海爾構筑起龐大的產業鏈,形成“經濟帝國”的同時,其面臨的財務風險也擴張到了海爾的整個體系。 同時,這些病菌團并不長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你想要抑制、治療這些疾病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海爾作為跨國集團不同于國內的集團企業的地方。
四、海爾跨國經營財務風險管理優勢分析
(一)處理專業財務公司
為了能夠處理好財務問題,海爾集團界決定成立財務公司。顧名思義,財務公司的主要職責就是應對全集團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我們知道,一個企業應當有其財務部門,這個部門是企業財務的見證者、規范者和弘揚者。而海爾就是把這種對財務的重視提高到本身的全球集團化程度。在21世紀初,很多跨國企業還在為分支公司財務而煩擾的時候,海爾就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并獲準同意成立了財務公司。
(二)完善內控體系
內部控制對于國外并不是新鮮詞匯,然而對于正在走向世界旅程中的中國還是近今年才新興的事物。海爾的內控體系的建立算是比較晚的,在2006年初海爾才開始著手并重視建立自身的內控體系。虛假財務信息的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部分領導人以權謀私,許多元老級別的人物懈怠不前,忙于爭權斗角。這是,建立一套系統性的,獨立性的內控體系成為了必然。針對現今的經濟形勢,海爾提出了“零風險”的概念。事實上,零風險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海爾卻把零風險確立為它的財務風險管理的最高目標。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之際,海爾意識到庫存是財務風險的重要載體,因為過高的庫存在這樣的形勢下并不能為海爾帶來長足的收益,長時間的庫存意味著高額的倉儲成本。海爾立即制定了“量入為出”的生產策略,即有多少需求單子,做多少產品。在整個金融危機期間,海爾的庫存都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線上,能夠有充足的資金應對財務風險。
五、跨國經營風險控制建議
(一)事前控制
在進入一個新的海外市場前,我們需要了解這個市場的基本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肯德基在進入中國市場前,為市場調研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國的人口基數是龐大的,然而中國的餐飲業早已趨于飽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肯德基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從東部到西北,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肯德基幾乎走遍了整個中國,終于得出了中國餐飲市場仍有待發掘的潛力。當肯德基在新疆克拉瑪依的新店開業后,很快獲得了盈利。而今,肯德基在中國正引領了“洋快餐”之風。我國跨國企業在進軍海外市場之前,也應該學習肯德基,當到了貨源暢銷,穩步發展之際,之前一切的市場調研的付出都值得。
(二)事中控制
我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發展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從細節做起,讓他國員工獲得尊重,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如此才能形成企業強大的凝聚力,當遇到財務風險,這種凝聚力往往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三)事后控制
跨國公司的信息集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企業內部各部門的信息集成。大多數企業都會下設財務部、市場部、項目部等部門,而同時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獨立的管理信息系統,在這些MIS中,部門有各自的客戶資料、市場信息、財稅管理等,除了上級要求的任務,部門之間很難產生交集。從公司整體角度而言,信息的溝通和傳遞并不流暢,這樣就大大限制了辦公效率。這時我們就需要內部部門的信息集成,將分散的過程組合到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各部門學習彼此的業務流程,了解重要的市場信息,整體達到最優解,實現提高業務水平的目標;第二是跨國公司之間的信息集成。跨國公司之間不應該只是單純的競爭者,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應該只存在排他和商業陰謀。在海外市場,我國跨國公司將處于完全不同的政治環境、法律制度和市場規則之中,司空見慣地,還會有被當地企業聯手排斥的現象。如果有這么平臺,它收集著歷來我國跨國企業的信息資料,并分享給所有我國跨國公司或者有“走出去”意向的企業,并定期有成功的跨國公司的領導者來分享經驗,那么我國跨國公司將有前人的經驗借鑒,前進路途將更加順暢。
(溫州市房地產開發總公司,浙江 溫州 325000)
參考文獻:
[1]歐陽俊,邱瓊.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N].學習時報,2015.
[2]本報記者 胡俊剛.中國企業跨國投資要避免—— “跑步前進”和“齊步走”[N].中國審計報,2012.
[3]閔劍.企業跨國投資風險預警指數及定位監控模型[J].財會通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