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蘭
摘要:由于受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現有林業的分類和管理不僅要保護中國的生態環境,還要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經濟發展。林業分類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合理,完善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更有效地保護環境,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森林;分類經營;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
在自然環境中,森林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具有凈化空氣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目前的森林經營模式中,仍有一系列問題會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完善現有的森林經營模式,實現森林分類經營,通過這種商業模式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
一、實行分類經營,是建設生態林業的重要措施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森林生態和經濟需求的兩大需求,根據森林的主導作用,按照各自的規律和特征運作的經營體制和管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森林的多重價值。生態林業建設和森林分類經營的實施是我國現階段實施天然林保護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艱巨而龐大的系統工程。
森林分類管理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森林系統的多樣性和再生功能。其主要目的是最大化森林的多功能性和多重價值,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行業的需求。其重要意義在于,分類管理改變了過去的運行機制和投資機制,為森林集約經營創造了條件,是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協調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對于森林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意義。實施分類經營對森林產業調整、集中精力、物力、財力發展規模經濟也是一次機遇。因此,對森林實施分類經營,建設生態林業體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森林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同時也是改善人類、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對保護生物的基因庫(保護活標本、活化石),對研究生物的計劃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森林管理的最終標準也是森林管理的主要原則,即森林的可持續和均衡利用。這是森林生產客觀規律的反應。人們對認識這一規律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花了很長時間。德國森林從盲目破壞性采伐到可持續利用需要一百多年的時間。在中國,我們也經歷了曲折的旅程,給森林資源造成了嚴重損失。只有到上世紀60年代才總結過去盲目采伐、重采輕造的錯誤和教訓,提出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原則。生態公益林的主體功能是森林的生態防護效益,這種效益的受益主體往往不是森林經營者,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經營不投入,而經營者主體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類經營不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國有林場的防護林等生態公益林成為林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經營對象。由于沒有產出,林場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有效經營。因此,在未實施分類經營的情況下,由于不能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權益與責任關系,防護林等生態公益林不可能實施有效的經營,大大降低了防護效益。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明確了責、權、利關系,利用宏觀調控能力,有效解決生態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為經營單位的經營負擔,有利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使其生態防護效益得到時最大限度發揮。
二、推進森林分類經營的具體措施探討
森林分類管理的實施是一項根本性的全面改革。其主要任務不是簡單地劃分森林,而是遵循必須圍繞森林分類管理基本要求開展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經濟政策。并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改革,促進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了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爭取國家及各級主管部門的支持
為了做好森林資源的分類和管理,國家可以通過大規模的生態工程建設,改善森林的整體結構,加強對森林的保護。為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區域提供關鍵保護,維護生態平衡;通過對重點生態公益林的投入,促進林業產業結構的合理高效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各種更好各種服務。
(二)制訂和完善政策法規
森林分類管理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各種政策法規仍然不完善,仍在積極探索中。應盡快發布森林分類管理政策法規。各級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森林分類經營的法律法規,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相關政策,實現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和公益林補償和補助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外,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根據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生態公益林的服務對象明確的,受益人將予以賠償,如果服務對象不明確,政府將予以賠償。
(三)對不同的林種實施分類管理
應建立與分類管理相適應的林業管理體系。公益林建設應納入政府管理范圍,并進行統一組織,以免互相重迭,避免重復建設。根據其生態位置的重要性,各省、市、縣還應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統一區域公益林建設,在統一領導下落實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制。而商品林則推向市場,作為企業行為在市場上參與競爭,以適應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兼容性林則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這既是森林分類經營的要求,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改進各林種的經營方式
根據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和兼容林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公益林建設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充分發揮森林的各種生態功能。商品林建設旨在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并根據市場需求采取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的集約化經營。兼容的森林應根據該地區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和市場需求改變主意,適應當地條件,努力尋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佳組合。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林業分類經營的實施是林業資源配置的主要措施,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需求,是構建良好的林業產業結構,造成經濟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調動了管理者和受益者的積極性。該系統是用于衡量管理者和受益人的補償支持系統。它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叢慶.生態林業、高效林業與林業分類經營[J].讀書文摘,2017 (17):32.
[2]莊盆花.淺談生態林業復合經濟的發展與養護[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 (7):199.
[3]陸敏.生態林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探究[J].南方農機,2017,48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