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
摘要:大豆是一種糧油兼用作物,近年來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大豆品種老化、基礎設施落后、種植模式不合理、種植技術科技含量低、生產管理粗放、大豆產業附加值低、產業扶持政策乏力等綜合因素,嚴重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引進新品種、加大投入、應用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加強培訓、出臺優惠政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措施,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最終實現大豆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開州區;大豆生產;問題;解決途徑
大豆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糧油兼用作物,也是人類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來源。大豆也可作為菜用,具有重要的食用價值。大豆含有各種抗癌和防衰等營養成分,使其成為21世紀全球性的營養保健食物。
大豆是開州區糧食和經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在農業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消費量特別巨大,大豆產業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大豆作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油料作物,大力發展大豆產業,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生產現狀
(一)自然環境條件
1.地理位置
重慶市開州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34~2626m,幅員面積3959km2。
2.地形地貌
重慶市開州區境內有山地、丘陵、平原3種地貌類型,形成低山、淺丘、平原三個單元。以低山為主,地形南低北高,主要坡向為南坡和西南坡。
3.土壤類型
土壤有兩類,一類灰棕色土壤,礦物質養分豐富,土壤層次分明,多為淹育/滲育組合,水旱兩用,有沙田、提沙田2個土種;另一類灰棕紫泥土,由沙溪廟組砂巖、頁巖發育而成,土壤大多膠體,品質好,耐干回潤,含多種養分,呈中性或微酸性,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4.氣候特征
開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春早,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2.4℃~18.4℃,年降雨量1128~1378mm,全年無霜期245~305天。
(二)產業現狀
1.種植規模小
大豆種植區域廣泛,平壩、中山、高山都可種植,其中山地和零星種植的比重較大。大豆種植總量較小,平均每年播種面積約3.5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51%,平均畝產73kg,總量占糧食的0.5%。
2.產業效益低
以山地種植大豆為例:平均每畝生產投入約230元,每畝產值300元,純收入70元左右,投入與產出比1:1.30,投入與收入比為1:0.30,投入大,收入低,產業比較效益差,若遇干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產量更低,效益更差。
二、存在的問題
(一)品種單一,老化嚴重
多年來,一直用“八月黃”“六月黃”等老品種,且多為老百姓自留種,陳舊種子多,發芽率低,產量低。高產優質的大豆品種少,嚴重制約大豆產業的發展。
(二)設施落后,成本居高
首先,資金投入不足,占比較低。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各級部門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投資額度,但由于投資面廣,真正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上的資金是十分有限的,所占比例不大。其次,基礎設施建成后管護不力,重建輕管現象突出。第三,設施老化損壞嚴重,失去原有的功能。第四,機械化程度低,運行成本高。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難以實現機械化,主要靠人工操作,增加用工量,提高成本,降低種植戶的效益,影響種植積極性。
(三)模式單一,產量較低
一是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比較效益低。開州區大豆種植以傳統方式為主,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大,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弱。二是大豆種植基本上是與玉米等高桿作物間套作,爭光矛盾突出,對大豆蔭蔽嚴,結莢少,產量低。
(四)技術缺乏,管理粗放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呈現,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在生產一線的從業者,大多都在50歲以上,這些人普遍缺少文化知識,缺乏科學種植技術,對自然災害及防病治蟲的認識不到位,不懂經營,疏于管理,粗放式的作業制度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五)加工企業少,銷售渠道窄
未形成有效的“產、加、銷”和“產、供、銷”的農業產業服務體系,生產、加工的企業少,生產者多數是自產自銷,加工企業大多是小作坊,因此大豆產業的比較效益差,流通渠道少,制約大豆產業的發展壯大。
三、解決途徑
(一)引進優良品種,提升產品品質
大豆品種單一,混雜嚴重,抗性降低,豐產性差,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性強的大豆新品種,是提高產業效益、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生產上引進“渝豆1號”進行大面積推廣。該品種試驗示范后的主要性狀是:生育期約105天,秋播80-90天;根系發達,株高50-70cm,植株緊湊直立;主莖約12節,幼莖基部紫紅色,莖桿白色;有效分枝約5個;葉片比較大,綠色橢圓形;花紫色;有限結莢習性,結莢集中;莢果微彎,米黃色,有白毛,單株結莢約60個,實粒90-110粒,種皮白色,臍褐色;百粒重約18克;蛋白質含量42.3%。經對比試驗后,該品種平均畝產180-210kg,增產100kg以上,大豆色澤美觀,商品性好,適應性強,產量高,適合大面積推廣[1]。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結合地理、氣候、土壤等條件和大豆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選擇適宜區域,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打捆整合部門資金,優先投入大豆產業基地建設,改善落后基礎設施現狀,確保大豆生產“旱能灌、澇能排”,田間路相連,建好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完善倉貯、運輸等配套設備,全面提升綜合產能,為大豆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同時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提高機械化使用率,達到減少用工,節約成本的目的。
(三)推廣輕簡高效種植技術,提高產量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開州區地處重慶市渝東北山區,地貌多元化,海拔落差大,立體氣候明顯。高山地區氣候冷涼,日照少,土質差,不宜大面積推廣;在海拔400-800米區域,土壤土質好,晝夜溫差大,光、熱、水、土地資源豐富,適宜規模種植;低壩河谷地帶,人口集中,人多地少,復種指數高,土地用養矛盾突出,應大力推行間、套作種植模式,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達到培肥土壤、增產增收的目的。
2.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在播種前期,對耕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孔隙,利于大豆生根、出苗和生長。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加深根層,整平筑畦廂面呈瓦片型,同時做到加深邊溝,以防積水。
整好地后,適時播種。播種過晚,出苗快,但生育期短,生長發育不充分,顆粒不充實,往往遇到高溫逼熟,會導致產量低,質量差;播種過早,氣溫低,發芽慢,容易爛種,造成缺窩少苗。一般情況下,低壩地區春大豆播種宜在3月中下旬—4月上旬;400-800m區域春大豆播種宜在4月中下旬。秋大豆在中稻收割以后,搶時播種,最遲不超過8月20日。
大豆是否高產主要是由畝株數、每株有效結莢數、每莢有效粒數和籽粒重等因素決定的,所以合理密植是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生產上,根據品種特性、播期、土壤肥力等情況,一般早熟品種以6000-8000窩,中熟品種4000-6000窩,瘦弱坡地2000窩左右,每窩4粒,定苗雙株為宜;實行麥—豆—薯種植的,就以小麥預留83.3cm,內播大豆2-3行,窩距23.3cm;實行麥-玉/豆-薯耕制的,可在小麥收后畝植3000-4000株秋大豆[2]。同時在大豆播種時,要求窩大底寬,以免種子過于集中,出現高腳苗。播種后及時蓋土,以免水分蒸發過快,造成前后期缺水。蓋土厚度以3.5-5cm為宜。
3.測土配方,科學施肥
在種植大豆時,首先要對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進行測量,缺啥補啥,有的放失。大豆是需氮較多的植物,而磷、鉀肥可促進大豆生長,也是不可缺少的。大豆初花期為營養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此時植株根系的根瘤菌釋放的氮素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追施氮素可促進花的發育和幼莢生長。一般趁雨畝施尿素5—7kg,植株生長過旺可酌情減量或不施尿素。進入結莢期可用0.05%—0.1%的鉬酸銨溶液或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每畝用量50kg葉面噴施,溶液內可加入磷酸二氫鉀150g和尿素100g噴施,每隔7天一次,連續三次,增產顯著。大豆初花至結莢鼓粒期,若天氣干旱要適期澆水,防止受旱影響產量。
4.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中耕除草
及時開展補苗、間苗、中耕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間苗的最佳時期是在大豆出苗后子葉展開時效果最好。第一次除草是以第一片真葉出現時,與勻苗、間苗同時進行。在花蕾期進行培土,現蕾時結合第二次除草,向植株基部培土10-12cm,以防結莢鼓粒期因上部增重而造成的植株倒伏。適時摘心,防徒長。對于土質肥沃,施肥過多,植株生長過旺的大豆,可在開花盛期或末期摘去黃尖1-3cm,能控制莖葉生長,促使養分重新分配,促進早熟,增加莢數和粒重。
5.合理用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大豆苗期極易發生立枯病、根腐病和白絹病,根據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藥劑及用量。用種前選用50%多菌靈500g,兌水2kg攪拌溶解,然后均勻拌種100kg,涼干后即可播種;在幼苗真葉期,每畝選用50%托布津l00g,對水50kg莖葉噴霧一次;大豆盛花期再用托布津防治一遍,可有效控制霜霉病和炭疽病的發生。大豆防病治蟲時,遵循安全用藥原則,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做到均勻噴灑、不漏噴、不重噴、無滴漏、低漂移,以防出現藥害。
6.適時采收
當豆葉部分脫落,莖桿呈現黃色,莢皮干硬,種子呈現品種固有色,應及時采收,過晚會引起莢裂掉粒,造成損失,影響產量。
(四)加強培訓,提高種植戶的科技含量
組織種植業主,開展集中培訓,學習先進技術,提高種植水平,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合作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實際生產中鼓勵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大力開展田間技術培訓,引導種植戶合理套作、適當密植、精量播種,推廣大豆節本增效高產栽培技術、平衡配方施肥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集成技術全面運用,實現良種良法,提高大豆種植技術水平。
(五)制定優惠政策,理順銷售渠道
利用農業項目資金,發展大豆生產基地,推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配套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多種豆、種好豆;拓寬流通渠道,建立“綠色通道”,放開搞活,實行多渠道經營;加強儲藏、加工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扶持力度。
(六)培育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
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破解“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規范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制定新型經營主體認定標準,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簡化程序,優化服務,創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科學發展的良好環境。
2.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探索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強化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創新財政補貼機制、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3.完善創新管理機制
完善管理辦法,加大財政投入,創新示范家庭農場財政補助政策、探索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辦法、組建股份專業合作社、創新專業大戶扶持服務機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等制度,切實保障種植戶權益。
4.鼓勵土地進行流轉
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進行流轉土地,同時簽訂土地出讓戶享有務工優先的協議,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四、結論
在大豆產業生產發展中,通過采取引進新品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產-供-銷”“產-加-銷”服務體系,延伸大豆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增產增收,促進大豆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振.優質良種渝豆1號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1 (1).
[2]雷振.開縣大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0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