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軍
【關鍵詞】 數學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47—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缺乏獨立性,學習沒有目標,死讀死記不求甚解,或干脆放棄不學,自暴自棄。久而久之,對于數學學習,他們先是厭倦,而后放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上的學困生。正是由于學習缺乏主動性,嚴重地影響著學困生的智力發展,阻礙了學困生學習上的進步。因此,注重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不良。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農村土地的大量流失,不少家長外出打工,只有學生與爺爺奶奶留守在家,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經濟貧困、父母離異、家長打罵孩子等諸多原因,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障礙。有的家長還認為,學生學習是老師的事,家長只管孩子吃與穿,因而他們一年四季忙于掙錢,無心顧及孩子的學習,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學習松散的習慣。有的農村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本身素質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對稍高年級的數學題目,自己也難以解答,更談不上有效的輔導。
2.學校教育失誤。在社會上只用分數、升學率評價教學質量的壓力下,有些學校厭棄學困生,采取留級甚至推出校門的錯誤做法。有的教師認為對能力差的學生花再大的力氣也是白費,因此放棄了對他們的工作,造成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有一些學校,為了一些所謂的競爭和評選,給孩子們高強度的練習和壓力,許多學生便會產生厭學情緒,對數學學習感到厭倦,學習便失去了意義。
3.社會不良影響。當前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如拜金主義、經商熱等都容易使學生萌發讀書無用的思想,學生耳濡目染的社會負面影響形形色色,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努力學習的意志。比如,學生看到身邊一些沒上過幾年學的人照樣能有好工作、掙大錢,于是乎他們就會想要效仿。
二、轉化策略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燃起數學學困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發展、學習興趣的培養,都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誘導,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控制和強化。要提高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必須與學生有所溝通,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感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真誠的關愛,這樣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使學困生“親其師,信其道”,產生友好、親近、信賴教師的效果,用教師的熱情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他們從教師的情感教育中獲得積極進取的力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動機,產生學習數學的內動力。教師要善于把握數學學困生的閃光點,學困生并非每個方面都弱,總有潛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當這種閃光點閃爍時,也正是對他們進行引導的最好時機。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使用“放大鏡”,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很微弱的亮點,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樹立奮發向上的信心和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
2.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為了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進行,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所學,然后適當地調整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放慢教學節奏。適當的時候要進行分層教學,讓學困生慢慢也能趕上、能聽懂。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困生放低要求,先讓他們把大綱最基本的知識點學會,使他們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這樣才能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然后逐步提高,最終能夠跟上全班學生的步伐。例如,在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時,要想清楚每個學生的基礎,最好先進行一次測試,這樣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就會有所了解。對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點先做好記錄,在以后的教學中遇到相關聯的知識,就先幫助學生復習,再上新課。這樣既能讓學生鞏固舊的知識,又能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從而更好地理解。
3.做好課外的輔導工作。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重要措施。根據數學教材系統性強的特點,學困生有了知識缺陷,就必須及時查漏補缺。課外輔導可以解決課堂教學沒有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因此,課外輔導也是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課外輔導的形式多種多樣,應根據學困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有針對普遍性問題的集體輔導,有針對部分學困生的小組輔導,有針對個別學困生的個別輔導。輔導內容包括給學困生解答疑難,指導他們完成課外作業,每次輔導要有針對性,以解決一兩個問題為主,防止隨意性。
4.家校聯系,共同管理。通過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傳授家長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性,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現狀,讓家長對孩子表達心中的關愛,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加壓,或遷就、溺愛,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慮、恐懼的情緒,改掉任性、貪玩的不良習慣,培養其正常的心理。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