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
【關鍵詞】 課堂教學;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73—01
新課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教”而忽視“學”,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性,越學越不愛學,越學越不會學,因而強調自主學習。在教與學、學與學的關系上,應試背景下的競爭機制造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不但帶來了不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且妨礙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因而強調合作學習。在接受與探究關系上,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無暇顧及學生的發現和探究,限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而強調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時代精神。
一、學生的需要
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也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需要。學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需要:1.探究的需要。2.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3.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4.責任承擔的需要。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幾個方面的需要。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教育中提倡探究學習,重視過程性目標,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健康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施策略
1.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激活學生的內驅力,首先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激活學生內驅力,還要讓學生多獲得成功的喜悅。激活學生的內驅力,還應鼓勵學生質疑。
2.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習過程。尊重學生個性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和保障。尊重學生個性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靜心地與文本對話,才能認真地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從而保證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3.注重引導,教給方法,培養能力。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在教師指導和組織下的學生高品質的學習,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放任自流,它需要教師全程參與指導、提供幫助。缺乏引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看似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實際上恰恰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為前提。教師首先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必然導致課堂上的無序和失控;教師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與理解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就不能在較高的層面上把握文本,缺少了教師對學習重點有效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就難有深度和廣度。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當今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我們應該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從小就學會與人共處,學會團隊合作。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要把握好時機,選擇好學習內容,不要濫用、泛用,應選擇那些具有爭議性、探究性和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合作、探究學習的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合作、探究學習的實效性。
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下,學生主體性的捍衛
1.明確任務,分工協作。王榮生教授評價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就是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知道教什么或者說明白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是一節課的底線。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一定要明確學習任務,探究的問題要有開放性、挑戰性、探索性。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難易適中,讓全體學生都來參與。
2.創設情境,激趣賞識。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的對象是培養每一個人,因此,對于放棄自我合作探究權利的學生,教師要創設情境,鼓勵他們,賞識他們,讓他們愿意說并說得好。
3.自主放開,均衡適中。既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氣氛,又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很好地掌控課堂,均衡討論權利,不能讓討論權利總集中在班內幾個“好”學生的身上。
4.隱退自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從地位上講師生是平等的,師生雙方都要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從學生的主體上來講,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隱退自我,舞臺的主角是學生。只有樹立這樣的教學理念,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標,才能培養出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寫的“人”。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