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環境;興趣;親子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05—01
學好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學好語文,并能夠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為今后學習其他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以豐富語言的積累為教學目標開展小學語文教學,而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促進該目標的完成。
一、從小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閱讀,是覺得閱讀和自身的素質、能力沒有什么關系,實際上,一個人的閱讀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歐陽修有這樣一句話:“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就是讓小學生要懂得閱讀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從書中懂得更多的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一個人若想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文化修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要多讀書,讀好書。因此,閱讀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一個人從小就應該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而不是等到自己想讀書的時候再隨手拈來一本書略微翻翻,這個時候恐怕更多的心思是在如何做好工作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改善生活上面,而并不是認真讀書上了吧?所以說,讀書的習慣是必須從小就要養成的,現在新課標規定要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的確,從小對學生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可以拓展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的詞匯量,還可以使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閱”,要求學生在看的同時,借助字典、詞典,真正看懂、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讀”,有誦讀、默讀、瀏覽之分,但重要的是明確文章的真正含義和文中所表達的感情。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比直接教給學生們知識要好得多,當他們掌握了學習以及閱讀的方法之后,就會養成獨自學習的能力,一天不讀書就感覺好像缺少些什么似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當中筆者盡量多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落花生》一課,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做人的道理,應該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并且也要做一個默默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教師可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關于做人的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
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因此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便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讓小學生對課外閱讀有了充足的興趣,才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給予小學生正確的引導,使之發現閱讀的美,進而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敘述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上下五千年》這本課外書,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后再告知小學生,此類的故事在《上下五千年》中有較為詳細的記錄,致使小學生對此書的興趣濃厚,并主動拿起此書進行閱讀。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學生閱讀之時給予一定的贊賞和鼓勵,如,進行“讀書小明星”的評比活動,也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課上向學生們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至此,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