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青
在應試教學思想指導下,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往往出現認識上的誤區:重寫作結果,輕寫作過程;重靜態批改,輕動態創新;重教師指點,輕學生自評……近幾年來,我在作文教學中積極探索,從“重積累,抓點評,重引導,抓互批,重欣賞,抓創新”入手,逐步形成了“積累——引導——點評——互改”的互動式作文教學法。
一、體現的教學思想和遵循的教學原則
本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以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立足點,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原則,著力培養學生終身寫作能力。它以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寫作技能為出發點,精講多練,課堂以學生為本,重視發揮學生個體的創造意識和群體的帶動作用,整個作文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自主性原則” “合作性原則”和“探究性原則”。 將聽、說、讀、寫全面結合,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寫作水平。
二、本教學方法的前奏—豐富的積累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注重字、詞、句、篇的積累,注重生活觀察的積累,注重寫作心得的積累,注重寫作素材和技巧的積累,注重對個人事、身邊事、家庭事、社會事、天下事的積累……于是,學生們手頭上都有一本本的摘抄本,而且每一本摘抄本都有各自漂亮的名字:《藝海拾貝》 《淘金者》《采薇》 《智囊》 《智慧背囊》等,通過積累,學生具備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使寫作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郭沫若先生有著名的創作理念:“無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我科學地運用了這一理念,在學生有了豐富的積累后,指導學生先“求其法”,待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再引導學生“求其化”,變通出新,創造出新,于是我就可很自如地實施“互動式作文教學法”了。
三、課堂教學操作形式和課型結構特點
本教學法,在課堂教學形式上,以教師的“導”為媒體,以學生“動”為主體,以課堂反饋為載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個體與群體形成“環”式交流。
本教學法,在課堂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1.作文引導課
作文引導課的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學生從老師的引導中,明白如何審題、如何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選擇寫作材料和立意構思、明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在作文引導課上著重培養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和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養成勤于思考、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出示話題,交給學生獨立思考,擬出作文提綱,隨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與交流,老師再從另外的角度寫出不同的作文提綱,最后抽查一兩名即興口頭作文,教師加以指點。課后學生自擬題目,寫出作文。在一次指導學生寫作《認真》一文中,我從立意的角度,引導學生從下面四個層次來理解“認真”的內涵:第一層次:“認真”是一種做事的方法;第二層次:“認真”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態度;第三層次:“認真”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第四層次:“認真”是一種人生處世的修養境界。讓學生從不同層面認真來思考“認真”的內涵,選出寫作角度,效果很好。
2.作文點評課
具體的操作方式如下:課前指導學生對每天下發的優秀作文進行認真點評,或摘錄優秀句子,或在每段內容旁邊寫旁批,或寫出自己閱讀的感受和見解,或對全文做總批,或對文章的不足之處提出個人的修改意見,或模仿優秀作文的評語進行點評。課上則通過教師的示范點評和即興點評,對學生進行引導,教給學生點評的角度、點評的方法、點評的技巧,作學生的榜樣;然后讓學生點評同學的習作和自己的作文。點評時用學生自己設計的“習作點評表”,方法靈活,形式多樣。既有書面點評,寫出點評意見,也有口頭點評,結合文章邊欣賞邊點評;既點評自己的文章,總結優點和找出不足,也點評同學的習作,從中借鑒他人的寫作成功之處;有學生上臺宣讀點評意見,有介紹自己寫作成功的構思過程、選材方法、立意思考,同學之間交流互動,互相點評,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形成“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比老師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作文點評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學生可以從中悟出一篇好文章應如何選材剪裁、如何構思立意、如何譴詞造句等,為下一步批改作文和寫出優秀作文做了鋪墊。
3.作文互改課
每次習作,我都精批細改,讓學生從老師的批改中學會從基本觀點、行文結構、語言風格、思想感情和文風等方面進行批改文章,學會除用傳統的“刪、增、調、換”等方法外,還能運用說明性、評述性、提示性語言進行旁批。
有了教師對學生平時的熏陶,我就可放手讓學生互改作文:閱讀全文,把握文意,動手修改,復查閱讀,寫出評語。最后將批改好的作文返回原學生手中,批改者和被批改者相互交流。同時提醒評改者應以肯定長處為主,眉批、旁批、總批要有針對性,拿不準的小組可以討論或查工具書。一篇作文,由學生當場完成修改,其好處:一是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把握寫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加深了理解。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多名同學作文,發現別人的長處就加以學習,發現別人的短處就引以為鑒。三是學生批改作文,輪流進行,每次換人,使批的同學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有被人批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評語,這樣會使寫作者有寫作的積極性、成功感,同時學生之間的研究風氣會更濃厚。
四、體現的課改精神和取得的成績
本作文教學法,在作文教學全程中使作文訓練系列化:平時積累打基礎,“作文引導課”教師巧于引導,善于開拓學生思維;“作文點評課”讓學生動起來,相互點評,互動促進; “作文互改課”發揮學生的作文主體意識,讓作文的“靜”態批改變成“動”態交流。在一節課中,每位學生均有表現的機會,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學生成了整個學習活動的主人。
教育部現行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階段目標”部份對第四學段(7-9年)寫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互動式作文教學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標精神。
最近幾年,本人通過此項作文教學改革,學生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屢次獲獎,并且每學期均能自行出版班級學生優秀作文集,讓學生從自己的作文寫作實踐中看到自己作文的進步,感受到作文寫作的快樂,領略到隨著年齡增長思想不斷走向成熟的成就感。我覺得本作文教學既能培養出寫作苗子,又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使語文總體教學成績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陳再瓊《課堂教學互動芻議》
[3]張利云、袁水林《對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