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 要】地理學科是一門以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廣泛,充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中地理的常規教學除了要面向高考外,還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世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實現地理知識回歸生活、回歸教育本真,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使學生能夠真真正正地體會到地理的本真魅力。
【關鍵詞】地理 生活 教學
學習的目的是服務生活,用恰當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課改下每一名地理教師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既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地理,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這就要求每一名地理教師在開放地理教學,走出書本、走向生活,優化教學資源,將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外延,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
一、回歸生活,激發興趣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見聞,為我們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利用好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創設恰當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思維。例如,講解地球運動時,提出“我們每天都是7點20分之前到校,為什么12月到校天剛亮,而6月份上學的時候太陽卻早就升起來了呢?”這樣的問題設計,把身邊的鮮活的事物與課本上的知識點結合在一起,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提高興趣,體驗魅力
1.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人類的生活時時刻刻都有自然環境的烙印,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一些現象,然后根據教學,解釋現象。例如,彩虹是如何出現的?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為什么早上沒看見太陽的時候天空卻是亮的。又如,在講解“海拔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攝氏度”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判斷“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樣的詩句到底寫的對不對,進而得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樣的結論。
2.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從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最終還是要到“生活中”去的。從課堂到生活,可以檢驗地理知識的真實性。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最終達到用課堂所學為生活所用這一目標。例如,講授《交通布局隊區域發展的影響》相關知識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定一個旅行計劃讓學生安排具體的行程、火車路線、旅游景點、農業地域類型的變化、工業布局等相關內容,然后各組互評。這樣進行交流學習,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展現了地理知識的本真。
3.緊密結合生活設計活動,培養探究能力
單純的地理知識的提問和解答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把地理和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地理知識是“有用的”。
在講授“中心地理論”相關知識的時候,課后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內容,在地圖上標出自己家的位置,在這個位置的5公里范圍內,都分布著哪些等級的商業中心。這樣的設計,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課堂中原本枯燥的知識變的讓學生可以觸手可得,使難點容易化。
4.從生活中尋找地理,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由于學生的特定身份,缺乏生活的技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訓練,增強生活能力。例如,在講授地球公轉帶來正午太陽高度、日影長短變化、晝夜長短變化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只有一些簡單的“死記硬背”式的記憶,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讓學生在操場立下一根木棍,讓學生親自觀察木棍的影子的變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轉帶來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影子長短的關系。
5.密切關注時事,探究相關原理
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社會上的一些新聞。讓時事進入到課堂,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給了學生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日本地震、智利地震等就和我們學習的板塊構造有關,在這方面講授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板塊、地震的相關知識,還要讓學生關心時政要聞,關心生活中發生的“地理知識”。長期認真訓練,讓學生能夠主動發現“新聞”中的地理,這些“新”知識,往往也是各種考試命題中的熱點問題。
三、動手調查,體驗生活
“體驗性學習”具體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感知,最終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這完全是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符合成長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習方式。“體驗”從學習者這個獨立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提出了以感受、經歷為方向的學習形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指示負責引路、創設情境,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在教學中,這種“體驗”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前幾年,當“低碳生活”的相關新聞頻繁出現,我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我組織了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校園低碳生活”的全校師生問卷調查。
整個調查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經過我們的調查,得出了學生大多數都了解低碳生活。通過這次調查,讓學生更加熟悉了“低碳生活”的相關知識,讓我們的學生從現在就樹立社會主人翁的精神,適時宣傳環保意識。這樣即完成了對于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又讓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
以上就是我個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體會,在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真的理念下,為了達到“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要求我們要把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要在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滲透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樹立從生活中發現地理,用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潛移默化地形成地理的思維模式,最終讓學生學習到受益終身的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蘇陽,地理教學中的生活之“美”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J] 2.16(2017):72-73.
[2]明春,讓地理教學藝術生活化. 地理教學 [J]13(2011):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