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益
摘要:唐貞順皇后敬陵中被盜的石槨和壁畫在經歷5年的海外流失之后,于2010年4月被無償歸還,這是我國首次通過法律途徑將流失的文物追索回國。本文主要通過分析該案例,淺析其反映出的問題及應當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文物追索;法律途徑;啟示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帶給炎黃子孫的不僅僅是已經深入血脈的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我們每個人嚴峻的責任一保護文化瑰寶的延續發展。時間的沉積和文化的積淀,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正是因為其特殊性及無價性才會使得許多人將目光聚之于此,更多的不是對文物本身的欣賞而是通過不合法的手段將其走私、出售從而獲得高昂的價金。本文中涉及到的追索貞順的案例中,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石槨和國家二級文物的精美壁畫即是被盜走后走私至美國銷贓。
一、案例概述
2006年1月5日西安警方在破獲一起普通的文物案件后,在走私者的移動硬盤內發現了大量盜掘古墓時的照片。通過鑒定后發現照片中所記錄的正是唐貞順皇后敬陵。隨即考古隊對這座已被盜掘嚴重的陵墓進行清理發掘,做搶救性保護。慶幸的是,在歷經浩劫的墓葬中仍出土了不少精美壁畫、陶俑、玉哀冊等文物。但是貞順皇后敬陵中的石槨作為該墓中最震撼的陪葬品和5件壁畫卻被盜走。
確定被盜文物后在2007年下半年走上了文物追索的道路。由于案件涉外在國際刑警的幫助下尋找到了海外買主下落。于2009年11月進行了第一次談判。在談判中美國文物商不承認是自己買了這個東西,且美方代表在法律責任、歸還方式、經濟補償等方面糾纏。而中方明確表達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立場。第一次談判雙方并未達成共識,但美方受托人表示愿意與中方合作,盡量說服委托人把石槨歸還中國。
為了被販賣至海外的文物盡快回歸,談判小組邀請了美方代表來西安進行第二次談判。2010年1月,談判小組帶著對方的談判者到被盜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敬陵的被盜現場令他們十分震驚和惋惜。最后對方做了讓步,買主放棄了先前提出的條件,并承擔境外部分運費。最終在2011年1月2日經談判,涉案的5幅壁畫文物也被如數歸還。
二、案例中反映出問題與經驗
石槨和壁畫完好無損的追回,犯罪嫌疑人也接受了應有的處罰,但文物的追索之路還沒有結束。我國作為擁有豐富文物資源的國家,石槨和壁畫只是諸多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中的一小部分。首次利用法律手段將文物成功追回,其中有許多值得深層探討和利用的經驗,但也要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警示后來者。
(一)相關部門責任的明確
貞順皇后的敬陵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龐留村且該墓冢距離旁邊的村子僅四五十米并非處在荒郊。犯罪嫌疑人在一年內先后六次盜掘卻無人發覺?重達26噸的石槨需從墓中拆解然后運出,沒有相關的械具的幫助是不可能完成的。動靜如此之大,卻未經引起注意。
在國內領域內未做到“堵”,終只能通過遠洋追索來挽救丟失的文物。但就對現代通過走私出國文物的追索來看,海外追索并非一件易事。一方面在于舉證的困難。如本案例中犯罪分子對墓冢進行盜掘時,對墓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作為可以移動的石槨,如不是犯罪分子不慎留下了一角,如何去證明流失海外的石槨就是貞順敬陵中的石槨,又如何能使得丟失的文物可以歸還。另一方面目前世界范圍內關于文物追索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許多方面仍存在缺漏和盲區。作為如今已被大多數國家接受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及《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簡稱1995年公約)等公約,不可否認在諸多追索文物案件中其確實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各自也有其約束性并非處處適用,1970年公約屬于純公法性條約,只有國家或代表國家的機構才可以以該公約提出訴訟。1995年公約雖將主體擴大到私法主體,但由于因素的復雜性有時很難找到適格的主體進行出面訴訟。因而,面對有些文物的追索要想找到合適的公約并非易事。本文認為,對于類似于該案例中的本未出土文物,通過盜掘、走私的方式販賣出國的文物,最好是從根源處進行保護。就目前形勢來看,并非每件文物的海外追索均如該案如此順利,因而在目前世界文物追索法律與公約并不完善的情況下,本國自身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是一條可行之路。
一方面文物聯系著整個民族的認同感,作為民族的一份子保護文物,公民責無旁貸。敬陵距離旁邊村莊僅僅四五十米“浩大”的工程竟未有一個村民向相關部門報案。公民作為最龐大的群體存在于社會的各處,建立起自身的責任意識,對我國文物的保護工作來說將會是一大進步。可以假設,如若當初楊彬等犯罪分子在長達六個月的盜掘中,有村民向有關部門進行報案揭發,起碼敬陵所遭受的破壞應當要小于現在,石槨壁畫自然也未必會流失海外。通過群眾的監督,通過盜掘而販賣的文物數量一定會有所減少,從源頭對其有所遏制,將少去后續的諸多不便。
另一方面,要想從源頭出遏制此類現象的在發生,作為管理國家事務的相關行政部門及其他組織也應當切實的履行職責。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石槨和國家二級文物的壁畫流失海外,相關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長達六個月的盜掘竟無人知曉,卻通過在處理一起普通的文物販賣案件中,無意間發現此案。作為保護管理文物的文物管理局顯然并未且時落實其職責,使其承擔一定的責任并無不妥。要想從源頭遏制盜掘走私販賣文物的在出現,文物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必須嚴格落實其職責,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
(二)加強文物資料的健全與完善
從該案例中可以看出,起初并不明確被盜墓主人究竟是誰。盡管通過文物專家的考察與分析,最終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但證明的過程及其艱辛,并且有賴于犯罪分子楊彬拍攝的照片。由此可見,建立一個完整的文物資料庫的重要性。加強文物資料的完善,對與海外流失的文物的舉證問題則明顯顯得更加容易,并且有利于對現存文物的管理與研究。再者,此案例中的貞順敬陵起初并為引起重視,也就是說相關文物專家也不能準確判定其為何人之墓,直至楊彬的盜掘而使墓主身份公開。對于此類還未出土的文物要想納入資料庫并不現實,但可以通過作出相關的警示標識,表明該文物的
重要性及受國家保護的程度大小。同時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犯罪分子竟比專業文物研究專家還清楚該墓的真實身份?犯罪分子為了其利益可以在盜掘之前通過大量走訪,搜集信息,確定目標。然而,犯罪分子通過如此手段都能確定該墓主為誰,墓中有何文物,但作為文物管理部門卻總無法查證該墓主,未能作出有價值的判斷,可見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并不到位,仍可歸咎于應加強文物管理部門的責任意識及建立懲戒制度,更應該明確一旦失職相關的追責問題。
(三)促進雙邊協定的簽訂
本文認為,對于猶如案例中此類方式走私的文物,從源頭上保護文物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對于國內保護未成功,仍通過走私等方式運往海外的文物,在開展海外追索時,尤其提出訴訟時,各國法律的差異導致法律適用方面有很大的難度。在該案例中,流失的文物之所以能夠順利的返還,對于中國和美國在2009年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起到了主要的促進作用。關于文物返還方面國際國際上有《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町0年公約)及《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簡稱1995年公約)等公約,這類多邊國際條約其地位雖然重要,但《1970年公約》中雖然通過對文物來源實行控制以及限制文物在國際流轉而起到預防文物流失的作用,但卻無以解決那些流失至海外并被私人所占有或已成“既成事實”的文物返還問題。受制于公約的時效規定《1995年公約》有時也并不完全適用。因而,我國在無法利用多邊國際公約來解決問題時,應當積極爭取與有關國家就特別事項締結特別事項,從該案例中反映出了雙邊協定的具體效力,本文認為該方法是對海外追索文物較為有效的可行的辦法。
對貞順皇后敬陵中的石槨和壁畫的成功追索回國,對國內文物追索的工作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表明流失海外的文物,在國際公約不完全適用的情況下,我們仍存在追回流失文物的可能性。案例中相關工作人員等專業人員積極的配合研究,使整個過程進展順利。然而對于存在的問題,也應引以重視。作為文物資源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本屬于我們,如今卻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使其回歸。我們必須謹慎每一步,不斷總結經驗同時也應積極促進國際文物追索環境的改變,法律層面不斷加強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師小群,呼嘯.唐敬陵貞順皇后石槨追索回歸紀實[C].程旭,楊瑾,王建榮.皇后的天堂,文物出版社,2015.
[2]文匯報.西安警方追索唐武惠妃棺槨兩次談判決不讓步[EB/OL].2010—06—18 [2018-08-02].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6—18/2349638.shtml.
[3]楊雪梅.唐貞順皇后敬陵被盜文物歷時6年全部追索回國[EB/OL].2011-05-13[2018-08-02].http://www.jcrb.com/wenhua/whsd/201105/t20110513_542025.html.
[4]羅國強.中國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國際法困境與出路——以“鼠首兔首拍賣案”為例U].法商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