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次元代瓷器展展陳空間設計作為實現實物見證元代杭州是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其陳列布展設計根據當代的設計技術要求,杭州博物館三樓南館的建筑空間特征,將杭州市朝暉路窖藏的元代瓷器與江西省景德鎮落馬橋窯址出土的元代瓷器作為展陳內容,結合元朝時期瓷器的特點進行的鮮明特色的創造。
關鍵詞:歷史;陳列;文化;展示
背景
由杭州博物館主辦,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協辦的“月隱天城——杭州市朝暉路窖藏出土元代瓷器展”,于2018年2月8日-5月8日,在杭州博物館三樓南館展出。該展陳列出杭州市朝暉路窖藏出土的元代瓷器考古發掘的成果,向公眾展示了地下的歷史文物,讓公眾了解更多杭州的歷史文化。這是繼“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之后,杭州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個“絲綢之路系列特展”,也是該窖藏器物自1987年發現以來的首次集中展出。
本次展覽窖藏出土瓷器共計54件。其中一級文物11件、包括龍泉窯、景德鎮窯、霍縣窯等元代著名窯口,是杭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實物見證。“月隱天城——杭州市朝暉路窖藏出土元代瓷器展”共分為四個部分,按照不同窯口來解讀朝暉路窖藏出土的各類瓷器,并以此為切入點展現當時中國陶瓷發展的情況。同時,與江西省景德鎮落馬橋窯址出土的元代瓷器進行對比展示。
1.展覽空間的開放性與流動性
此次展覽的展陳空間是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空間,在這個高度開放的空間中,而該空間并非只是一個局限于三維立體的場地空間。對觀展者而言,在展廳空間內走動,關于元代瓷器的歷史、文化、發掘、意義等相關的展覽信息也隨著觀看角度與位置在不斷的變化,讓觀展人的觀展行為在移動中進行,觀展人主要通過視、聽、觸、嗅等器官反應在動態的觀展過程中來全方位地獲取此次展覽所傳達出的豐富信息,使觀眾的觀展行為及過程呈現為一種自主、流動和動態的特征。
2.展覽空間的文化屬性與延展性
展覽取名為“月隱天成”的由來:在展品當中有一件器物為藍釉描金月映梅紋瓷爵杯,內壁繪有金彩的梅花、月亮,意思是月映梅花,有“芳影橫斜積漸開”的意境,所以取“月隱”二字。在元朝時期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游歷到杭州,稱當時的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所以取“天成”二字,展覽的名稱便為“月隱天成”。
在“月隱天成”陳列布展設計當中,除了要合理解決展覽功能和常設的工藝技術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展陳空間特定的元代瓷器的文化和意境,展陳空間設計需要深入挖掘元代瓷器的文化內涵、著力呈現“月隱天成”的主題和屬性,要強調空間整體氣氛的營造和觀展者的情感體驗。
空間的延展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從實體限定空間向無限時空環境的拓展,將瓷器展品與相關的文字介紹呈現,這種意識轉變強調的是人的參與和情感體驗。2.從實體空間到環境心理空間的延展,將歷史、文化等相關資料以展板的形式呈現,這一轉變導致了從研究構成空間的限定實體界面與空間容積的關系轉向研究人與空間及其界面的關系上來。
3.展覽空間內的展示手法
此次瓷器展運用了各種媒介和陳列手法來再現歷史時空,利用典型空間場景來定格歷史瞬間的永恒和向觀展者傳遞豐富的解讀信息。強調展覽效果的真實性和觀眾的臨產感,通過藝術展陳手段創造出的景觀場景再現,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多感官的空間體驗和參與其中的共享感。運用傳統的陳列柜與現代多媒體空間技術相結合,將此次展覽的精華呈現。
傳統陳列柜
實物展品是構成陳列語言的核心,實物展品也是最基礎、最重要的陳列語言的成分,也是博物館的性質特征所決定的。瓷器文物是此次瓷器展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表現陳列主題的實物例證。陳列文字也充分的幫助觀眾更了解展品,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讓觀展者更貼近歷史。并根據“月隱天成”的主題,加以一定的藝術形式,讓觀眾能夠直觀的感受元代瓷器歷史所帶來的震撼。
現代多媒體
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為主要展陳手段,運用了感應電視墻,在特定的區域地面安裝感應式地板,相鄰墻壁吊以多臺液晶顯示器。進入地圖區域,踩到相應重點介紹點的地板時,針對該區域的相關適應介紹就會在墻壁鑲嵌的液晶顯示器中播放。還運用了幻影成像技術,幻影成像是近年來博物館、展覽館設計中運用的一種輔助陳列手段。整個展示系統由光學成像系統、影視播放系統、燈光、音響及自動控制系統組成。
通過這兩種展示手法,設計出既符合歷史,又符合人們感知歷史的陳列語言,給此次展覽的觀眾帶來了難以忘懷的觀展體驗,也充分的調動了觀展者的視、聽、觸、嗅等多感官的體驗,提高了觀展者的觀覽興趣和情感體驗。
結語
在陶瓷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此次的瓷器展將現代科技的展示手法與元代優秀的瓷器結合在一起,深入全面地展示出文物中蘊含著的豐富文化歷史內涵。反應了元代燦爛的瓷器文化,也反應了我國多樣的民族文化,此次展覽也讓人們對了解元代瓷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幫助跟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建鵬.基于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傳播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2]周曉梅.試論博物館陳列語言[J].文物春秋,1989:121-124.
[3]王浩男.展示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和研究[D].大連工業大學,2013.
[4]周琪.虛實相生[D].南京藝術學院,2014.
[5]王瑞雪.淺析傳統博物館的陳列語言[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2(11):3-3.
作者簡介:
黎樂(1992-),籍貫廣西,研究方向;會展藝術與建筑空間設。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