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楠 傅麟
摘 要 隨著網約車市場逐漸健全,網約車侵權問題頻繁出現,如何對侵權責任進行有效的認定成為相關研究者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從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入手進行了研究,基于歸責原則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希望可以為網約車侵權情況的規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全面提高網約車市場的規范化發展程度,為相關主體權益的維護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網約車 侵權責任 法律問題
作者簡介:魯小楠、傅麟,大連財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041
2014年網約車進入到中國市場,并且迅速得到適當的普及,能夠為我國2億多的用戶提供相對較為便捷的出行服務。但是對網約車基本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能夠看出,在網約車滿足社會大眾出行需求的基礎上,也對乘客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不僅會對網約車行業的穩定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也會給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帶來新的挑戰。因此在研究實踐中,十分有必要結合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有效維護網約車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
一、網約車侵權主要類型
在對網約車侵權主要類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網約車侵權主要涉及到多種類型,在實際對侵權責任進行判定的過程中,要盡量結合不同的類型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殺人、強奸、搶劫以及故意傷害方面形成的暴力性刑事犯罪類型的侵權;與侮辱、恐嚇和毆打等違法行為相關的侵權類型;交通事故引發的侵權類型。在針對侵權責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對法律問題加以明確,為更好的促進網約車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奠定基礎,全面提高網約車市場的發展成效,確保網約車市場能夠實現規范有序發展。
二、網約車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
對網約車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能夠促進網約車侵權方面相關權益維護,對保障網約車市場的穩定發展也產生著相應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在對網約車侵權責任主體進行認定的過程中,要把握網約車平臺和駕駛員的關系對主體責任進行適當的分析。
其一,如果是基于勞動合同關系的責任主體,則按照《侵權責任法》中“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應該由網約車平臺承擔用人單位的無過錯責任,駕駛員此時不是侵權責任主體,因此不對外承擔連帶責任。
其二,如果是基于勞務合同關系的責任承擔主體,則根據《侵權責任法》中“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的要求,由網約車平臺作為雇主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此時駕駛員因重大過失或者故意導致乘客權益受到損害,則駕駛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其三,對于其他協議關系責任主體的認定,按照“四方協議模式”的具體要求,結合相關法律條款的約束,由于網約車平臺全方位介入到交易活動中,因此如果在發生侵權情況后,網約車平臺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僅僅將網約車平臺作為中介服務的提供者。
簡言之就是不論網約車平臺與駕駛員之間是哪一種法律關系,在網約車運營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損害第三方權益的情況,則需要構建“責任保險+平臺賠付”的模式對各方主體權責關系進行權衡,進而為乘客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三、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
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在實踐研究活動中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把握侵權責任歸責具體原則,進而提高歸責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在對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歸責原則涉及到兩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因此需要按照具體的情況加以分析。第一,可以參考機動車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進行分析。網約車是機動車的一種,即使網約車的用車方式以及經營主體等與一般性的車輛存在明顯的差異,仍然適用于一般機動車的規定,可以按照機動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進行判定。因此如果網約車發生了交通事故,可以參考機動車侵權責任歸責,基于無過錯責任對歸責原則進行分析。當然也需要認識到網約車與機動車的差異處,明確網約車的參與主體多元化,在具體對不同主體責任進行認定的過程中,主要需要參考過錯責任原則進行分析,并按照法律規定對不同主體應盡的義務進行確定,并落實責任以及賠償比例劃分等工作。簡言之就是在網約車發生機動車侵權事故后,對外應該將無過錯責任作為歸責原則,在對內對責任加以劃分的過程中,需要參考過錯責任原則。第二,可以參考機動車掛靠經營歸責進行分析。網約車與機動車掛靠經營存在明顯的相似處,因此按照機動車掛靠經營原則對網約車歸責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從運行利益角度進行分析,不論采用有償還是無償的方式進行掛靠,被掛靠的企業都間接獲得了相應的利潤,從“運營支配”角度加以研究,掛靠公司對于車輛具有明顯管理和監督的權利義務,因此掛靠公司對機動車發生的侵權需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在網約車侵權方面,網約車平臺同樣能夠獲取與機動車掛靠公司相等的運營利益,并且可以間接的參與到運營支配活動中,因此可以推定網約車平臺也需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二) 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原則具體問題
對網約車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結合侵權責任歸責的實際情況,在實踐探索活動中可以嘗試從經營者責任、承運人責任、先行賠付責任以及雇主責任角度進行適當的研究,為網約車侵權工作的合理優化開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1. 經營者的責任
由經營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就是將經營者作為賠償的義務人,因此其作為提供營運的主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按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經營者的規定,經營者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了所需的商品和相關服務,因此經營者應該遵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經營者主要是在經營活動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主體。在網約車平臺上相關網約車行為體系中,經營者主要是為乘客消費者提供網約車的車輛并且能夠完成客運服務,此時可以將乘客看作是消費者,如果經營者在客運服務方面沒有對自身應盡義務加以履行,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就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或者侵權責任,乘客此時可以結合自身被侵權的情況提出相應的請求。網約車平臺在此客運活動中也應該作為經營者承擔相關責任,如果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導致消費者遭受損害,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此處關于網約車平臺的義務主要涉及到對乘客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一般情況下,從系統的研究理論能夠看出,經營者的責任主要是對于消費者而言的,而在整個網約車運營活動中所產生的侵權責任則不僅僅針對乘客,也涉及到交通事故方面的責任,因此需要按照具體的情況對責任歸屬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2. 承運人的責任
承運人,就是利用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承擔運輸服務和客運服務并且將旅客送至目的地的人,一般情況下,承運人在對旅客進行運送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合同的具體規定對自身義務加以履行,如果在承運過程中沒有完成自身義務或者對乘客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和傷害的,就應該適當的承擔侵權責任,并且二者可能會產生競合效果。在旅客依靠網約車參與客運服務的過程中,承運人與顧客會形成直接接觸的關系,而乘客如果在接受運輸的過程中遇到各樣的交通事故,承運者就會轉變為直接的參與者,因此承運人在承擔責任方面是主要的責任承擔者。如果網約車平臺既是經營者也承擔著承運人的工作,則需要對責任進行分開討論和分析。在承運人承運工作中出現違約情況后,侵權責任應該按照具體的規定進行分析,如可以參考《合同法》對違約責任進行判定,可以參考《侵權責任法》對侵權責任進行判定①。這些規定實際上不僅僅針對承運人而言,在現行法律體系并未針對網約車承運人的責任進行系統規劃的情況下,只能參考相關法律對承運人的責任進行適當劃分。在具體對承運人的責任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該明確產生侵權責任的原因主要涉及到承運人故意或者過失侵權、第三人原因侵權、乘客自身原因齊全。具體的規則原則如果由承運人的原因造成行為傷害,則適用于危險責任;由承運人不作為導致乘客權利受到侵害,適用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如果因為第三人行為造成侵害,并且在此過程中未盡合理義務時則一般適用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造成的侵權行為。
3. 先行賠付責任
先行賠付責任主要是最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限定的,是為了對消費者保障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提供者申請退貨的權益在此過程中規定網絡平臺不會真正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消費者在網約車平臺獲取網約車服務后,如果因為平臺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則需要按照侵權的具體情況承擔相應的責任,即消費者可以提出申請要求網約車平臺對先行賠付的自身人進行承擔。而我國上海地區針對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工作提出的若干規定,也認為應該由網絡平臺承擔相應的先行賠付責任,并且沒有對涉及到的任何前置條件進行限定,也沒有規定網絡平臺在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和義務后是否能夠結合具體的情況向其他相關責任主體追償責任。因此要綜合參考先行賠付的義務來實現對賠償責任的認定,即在沒有對賠償責任主體進行認定的情況下,網絡平臺需要按照規定先賠付受害人的權益,保障受害人利益得到有效的維護。從網約車平臺的實際情況能夠看出,網約車平臺承擔著先行賠付的責任,但是對乘客之外的受害者并沒有承擔保護工作的義務。
4. 雇主責任
網約車平臺與駕駛員之間是否可以認定為存在勞動關系,涉及到駕駛員個人權益的維護,也與網約車平臺的管理和經營成本存在緊密的聯系,更可以為網約車交通事故方面責任主體的判定提供相應的參考。對我國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目前滴滴、快的等平臺已經提供了快車和專車等網約車服務,并存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形式下由于司機與平臺簽訂的協議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歸責方面也需要參考不同的因素進行分析,因此不能籠統的認同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在我國出臺了《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后,對網約車平臺所具有的審核和駕駛員資格義務進行了適當的明確,并且提出應該與駕駛員簽訂相應的合同并對雙方的權力和義務關系加以明確,確保能夠科學合理的對雇主的責任進行有效的判定,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上,為責任歸屬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唯有如此,才能夠對責任進行科學系統的劃分,按照平臺與駕駛員之間的勞動關系和兼職關系明確相關侵權主體責任,確保網約車平臺可以按照實際情況對雇主責任加以承擔。
綜上所述,隨著網約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網約車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大眾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對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約車市場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伴隨出現的侵權事件進一步增多,嚴重威脅了網約車市場的穩定發展以及社會大眾權益的維護。因此十分有必要對法律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有效推動網約車市場在新時期背景下的持續穩定發展。
注釋:
①夏利民、王運鵬. 論網約車平臺的侵權責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 32(6).102-110.
參考文獻:
[1]啜春雷.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2]張俊.“網約車”事前許可條件設定法律研究. 安徽財經大學.2017.
[3]關舸.打車軟件使用過程中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河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