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錄彬
摘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存在的群體,為我國城市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意識方面的限制和國家政策,法律制度保障的缺少使得他們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中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更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闡述了目前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狀,通過分析目前農民工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民工權益;養老保險;人力資源;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324-01
作為新時代的農民工,正是與其父輩不同,適合在城市生活并愿意融入城市,沒有農耕技能、不愿意從事農耕活動的群體,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更為強烈。各種原因,促成很多農民工沒有參加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保險。為更好地保障其養老權益,使他們在年老體弱、失去勞動能力時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值得深思。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實施,讓大規模的農民工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體系,他們比其父輩在養老保障方面得到的更多一些。
一、從新時代農民工養老保險權益現狀看,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加以完善
1.身份不同,無法納入職工養老保險體系。農民工因為不具有職工身份,無法獲得充足的養老保障。我國實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雖然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不需要職工身份,但是需要較強的繳費能力。農民工較之父輩,雖然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整體技能、工作層次、生活狀況并沒有多大改善,多數人的工作層次低,收入水平低,不能滿足他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沒有能力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2.繳費能力限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較低。對于年老體弱之后,主要生活于農村的老年人平說,由于支出水平低,對生活影響不是很大,畢竟這不是生活的主要來源。但是對于新時代的農民工來說,由于他們生活在城市,大多買了房子(或租房),經濟來源主要是工資,將來養老金可能是他們生活的唯一來源,過低的養老金不足以支撐其老年生活,會造成自身生活的窮困,也將會形成社會的不穩定。
3.戶籍地參保,農民工參保率不高。農民工離開家鄉,戶口均未遷移,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都是在戶籍地,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有的全家人都搬到城市居住,要參加養老保險,還需要來回奔走,這就影響了農民工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實施,有的地方不再實行強制參保,所以農民工參保動力不足。
4.制度的執行力強制力不足,農民工參保率不高。無論是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還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繳費年限最低都設為15年。繳費年限較低,農民工參保積極性不高。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普及,及邊際價值最大化追求,他們即使愿意參保,也可能只選擇繳費15年即可。這是目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斷保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民工處于中青年階段,對于未來年老風險沒有考慮,缺乏防范意識,不能夠完整地認識養老問題,參保積極性不高。此外,他們的工作多是體力型,很難長期在一地從事同一個工作,而是在不同的城市間奔波,在不同身份性質之間變動。由于不同制度間轉移接續的不暢,也使他們對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積極性降低。
5.保險關系轉移辦法,對農民工產生不利影響?!渡鐣kU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頒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人社部發[2014]17號)規定參保人員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存儲額并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不合并計算或折算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這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轉移會產生不利影響。
由此看出,農民工收入水平過低,致使無法長期完整地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現狀的確令人擔憂,國家出臺政策。
二、完善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從五個方面解決問題
1.要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重點解決其養老保險問題。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實施工資指導線,加強工資協商,提高中低端勞動者收入水平。就業促進應當與社會保險掛鉤,即必須保證就業人員含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至少必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提高有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率。
2.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籌資水平,重點解決困難群體的收入過少問題。現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是最低每年100元的標準,應當提高,例如提高到1000多元。要加大對貧困居民的補貼力度,通過財政、集體經濟收益、公益基金支持困難群體的繳費。要從基礎入手,提高籌資水平,真正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在財政能力范圍內,即時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吸引力和保障能力。
3.延長繳費年限,重點解決繳費年限過短問題。延長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變15年為20年或30年,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原則上不能中斷,中斷后補繳應承擔較大的責任。非勞動關系人員,不能直接強制其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通過延長繳費年限,間接促進繳費。同時,要對補繳政策進行完善,明確補繳責任,對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正常繳費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4.落實轉移政策,重點解決轉移不順暢的問題。落實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接續政策,簡化辦事流程,保證轉移環節順暢。順應農民工缺少務農經驗,不愿回鄉務農的心理,保證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穩定居住,提高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便于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要根據意愿自主選擇養老保險制度,同時,因為從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偏低,所以要鼓勵農民工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轉移到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并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折算為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保證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有所提高。
5.要加大征繳力度,重點解決社會保險管理監督不到位問題。在現在的企業中,用工手續不齊全、不規范,繳費基數不實、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現象大量存在,特別是在較低工作層次的職工更是如此,很多農民工甚至需求用人單位不繳費,為的是多發點工資,補貼家用。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收入較低,一旦參加五項社會保險,會扣掉幾百元錢,有的企業老板也正是迎合了職工的心理,不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對此一方面要對農民工加大社會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讓他們從長計議,對自己老年時負責,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不定期的檢查用工單位的繳費情況,督促用工單位更好地履行繳費義務。作為管理主體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機構,要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功能,監督征繳、處罰職能的行政主體來更好地履行征繳職責。對于勞動者不愿意參加社會保險導致用人單位招工難,不可以成為用人單位不履行社會保險職責的理由,用人單位不履行社會保險義務,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要對社保費與稅收違法行為采取同等的處罰措施,盡快修改刑法,將偷逃社會保險費行為列入刑法。
相信通過“全民參保登記”工作的全面推行,人社部門與公安機關實行聯動管理,對未參加任何類型社會保險的農民工,要明確相關部門的動員義務,并列入政府考核范圍。建立健全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考核體系,對未依法為參保人員辦理轉移接續手續的,應當依法追究當事人的主管領導的責任,以提升社會保險管理服務能力,促進農民工等各類群體的參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