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貞
摘 要:亞洲國家中已有數國引入了可持續金融框架,其中中國和孟加拉國在綠色銀行業方面居于前列。但目前總體來看,亞洲地區綠色銀行和可持續投資仍是一個小眾市場。為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需發揮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合力。
關鍵詞:亞洲;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5)-0070-04
在應對氣候變化脆弱性和減少碳排放需求的背景下,為使亞洲國家經濟邁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亞洲地區需要對綠色和抗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根據2017年亞洲開發銀行的評估,2016至2030年亞洲地區的相關基礎設施缺口為總額26.2萬億美元(或每年1.7萬億美元)。金融部門必須在這一綠色轉型中發揮核心作用。目前,亞洲國家綠色金融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各國綠色金融發展政策參差不齊,未來亞洲國家綠色金融發展,必須協調政府、金融部門、投資者以及公眾等多方力量,推動地區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中國與孟加拉綠色金融發展居于亞洲國家前列
在亞洲國家中,當前孟加拉國、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蒙古、新加坡和越南金融當局已經開始采取具體措施使金融體系或其中的一部分與可持續發展協調一致。柬埔寨、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和泰國正在制定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其中,孟加拉國和中國金融當局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走在了各國前列。
(一)中國綠色金融政策發展
中國通過金融監管解決環境風險的嘗試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環境保護信貸政策公告”,而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部的前身)頒布了“關于利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的公告”。這兩項政策最終都沒能實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法規出臺并頒布,包括2007至2008年推出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政策。2012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綠色信貸指導原則”,鼓勵金融機構以綠色信貸為重點,積極調整信貸結構,有效抵御環境和社會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2014年,中國銀監會通過引入綠色信貸監測評估機制和關鍵績效指標檢查表,補充了綠色信貸指引。因此,綠色信貸政策“從2007年初始的基于原則的方法演變為對所有持牌銀行進行標準化,以指標為導向的績效評估”。
2014年,人類生存與發展基金會啟動了一個綠色金融工作組,對信息披露和信息流動、法律框架、財政激勵和機構設計提出了14項建議。綠色金融專責小組由綠色金融委員會接任,綠色金融委員會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包括環境披露、銀行業環境壓力測試以及綠化中國海外投資的指引。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券指令和綠色債券認可項目目錄。同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企業和市政債券指南——這是全球首個由政府主辦的綠色債券指南。如前所述,中國當局將發展綠色債券市場視為籌集可持續發展的私人資本的重要來源。中國也開始在全球推廣綠色金融理念;2016年1月,中國G20主席團啟動了由中國和英國(即中國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聯合主持的綠色金融研究小組。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七個部委機構以全面指導方式啟動了全球首個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2017年6月,國務院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和新疆建立了五個綠色金融試點區,探索不同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和體制,以推廣綠色金融的實證樣本。
中國另外兩個綠色金融政策問題是綠色保險和環境風險分析。在綠色保險領域,2013年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采取措施,啟動國家強制性污染責任保險制度。迄今為止,該系統已在30個省的地方一級進行試點。此外,通過環境信息披露政策和增加公眾數據的可用性,鼓勵通過壓力測試進行環境風險分析也成為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投資實踐中日益突出的要素。
(二)孟加拉國綠色金融政策發展
與中國一樣,孟加拉國的金融機構在過去十多年中一直在致力于建設可持續銀行業務的監管框架。孟加拉國銀行(BB)綠化金融體系努力的基石是其綠色銀行業務政策指導方針。2008年,孟加拉國銀行發布了一份關于“使社會責任成為孟加拉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主流”的通知。銀行必須每半年向孟加拉國銀行報告其社會責任活動,自2010年以來,孟加拉國銀行發布了銀行社會責任活動倡議年度報告。2011年,孟加拉國銀行發布了“綠色銀行業務政策導則”和“環境風險管理指引”,鼓勵銀行在信用評估過程中進行系統的環境風險分析。2013年,綠色銀行業務政策延伸至所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同年,孟加拉國銀行引入統一的報告格式。
2017年2月,孟加拉國銀行發布了孟加拉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指南(ESRM),作為2011年企業風險管理指導方針的更新。ESRM指導方針基于ERM(環境風險管理)的經驗以及基于對金融部門的調查和國際金融公司的技術支持。中央修正案涉及擴大準則的范圍,將社會風險評估和社會參數納入環境參數之外,以評估風險并使風險分析更加客觀。此外,孟加拉國銀行提供了銀行和金融機構E&S;(環境及社會)風險源的實例,并強調了進行E&S;風險分析的好處。
二、亞洲各國綠色金融發展政策參差不齊
在一項可持續金融方式全球調查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了將可持續發展融入金融體系的五個新興業務領域,這些領域的類似案例能夠在亞洲各國找到。從中,可以觀察到亞洲部分國家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取向。
(一)從市場實踐入手,強化披露、分析和風險管理
一是加強可持續性披露。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出臺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2010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2016年6月,新交所強制所有上市公司從2017年12月起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2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推出自愿性ESG匯報指引。2012年以來,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100家最大的上市企業發布年度業務責任報告;2015年,建立公司治理報告制度,要求印度500強公司報告其環境與社會(E&S;)風險評估標準以及如何解決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問題。菲律賓證券交易委員會自2013年起要求上市公司發布年度企業治理報告。2013年,越南國家證券委員會推出越南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手冊。
二是將環境風險納入金融監管。孟加拉國銀行要求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環境風險管理。2015年,越南國家銀行發布了“關于在信貸授予活動中促進綠色信貸增長和環境社會風險管理的指令”,要求金融機構在貸款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
三是發布可持續市場實踐的行業指導方針。新加坡銀行協會于2015年10月發布了“責任融資指導方針”。同年,印度銀行業協會推出了“責任金融國家自愿指導方針”。
(二)升級治理架構,將可持續發展內化為金融監管機構和中央銀行的決策實踐
一是金融和貨幣穩定決策將環境風險納入考慮。孟加拉國銀行認為綠色金融政策是其維持貨幣和金融穩定的組成部分。印尼央行考慮將環境和氣候風險納入其宏觀審慎框架。中國人民銀行將銀行的綠色信貸業績納入中央銀行對宏觀審慎風險的評估。
二是與金融業利益相關方進行對話。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綠色金融委員會,負責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銀行業環境壓力測試以及中國境外綠色投資的指導方針。同樣在2015年,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OJK)成立了利益相關方工作組,通過對話進一步發展其可持續金融路線圖。
(三)鼓勵文化轉型,推動能力建設、行為和市場發展
一是采取行動提高金融專業人員和監管機構的能力。印尼的可持續金融路線圖旨在提高專業人士的可持續發展技能。在越南,中央銀行表示有意為銀行人員舉辦培訓班。
二是使企業社會責任和ESG考慮成為主流。孟加拉國銀行一直試圖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融資決策。
三是市場發展。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可持續投資開發了一個新的細分市場。
(四)利用公共資產負債表,發揮財政、公共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的作用
一是對投資者的財政激勵措施。泰國于2010年實施了一項補貼優惠計劃,該計劃促使安裝清潔能源的容量翻了一番多。中國也有一些類似的給予清潔能源補貼的案例。
二是推動公共養老基金投資。在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地方政府官員養老基金協會與其他160個機構一道,決定支持由日本金融廳于2014年2月簽署的“負責任機構投資者原則”。2017年,GPIF采用了ESG投資策略。2014年,韓國國民大會要求全球第四大養老基金國民年金服務部門提高ESG標準。
三是優先中央銀行再融資。孟加拉金融機構為綠色項目提供貸款,可以獲得孟加拉國銀行的再融資安排并將優惠利率轉讓給客戶。
(五)政策指導融資,頒布相關要求強化責任
一是綠色貸款要求。2015年以來,孟加拉國銀行要求銀行將5%的銀行貸款用于綠色項目,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廢物管理等。它還使用差異化資本要求和優惠再融資來激勵綠色融資。
二是重點行業貸款計劃。2015年4月,印度儲備銀行將小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和飲用水設施貸款包括在重點行業貸款(PSL)之內,要求銀行將40%的貸款分配給相關的重點行業。
三、亞洲國家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金融機構簽署全球可持續金融倡議的占比不高
“責任投資原則”的1874個簽署機構中只有122個來自亞洲,占比6.5%;“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機構承諾聲明”的全球214個簽署國中有38個來自亞洲,占比17.8%;91個赤道原則金融機構中有12個來自亞洲,占比13%;在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的66個合作伙伴交易所中,有14個來自亞洲,占比21%;在簽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保險原則”的57家保險公司中,有8家來自亞洲,占比14%。
(二)社會責任投資額占亞洲國家管理基金總額的比例較低
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評估報告,2016年,亞洲地區(日本除外)有520億美元的社會責任投資(SRI),僅占亞洲各國管理基金資產總額的0.8%,遠低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即使包括日本在內,2016年亞洲在全球SRI資產的份額也僅為2.3%。
(三)對可持續投資相關數據的披露不足
比如,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棕櫚油、木材、紙漿和造紙公司均存在改善ESG表現的足夠理由,但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這些國家的領先上市企業并未披露足夠多的相關信息,以便投資者評估其管理ESG問題的能力”。世界自然基金會還強調,該區域內投資者幾乎沒有努力解決披露方面的差距問題,而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ESG審查已經成為國際慣例。直到最近,亞洲地區的ESG披露和報告要求才有所加強。
(四)資本市場綠色金融創新處于萌芽狀態
2009年6月,印尼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社會責任投資指數,盡管“綠色”標準相當低,但該指數仍被認為是“東盟首個綠色指數”。2013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上證所可持續發展指數。2014年12月,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在發布了FTSE4Good Bursa Malaysia(F4GBM)指數,其中包括上市公司ESG實踐。
(五)綠色債券市場近期的發展令人鼓舞但不均衡
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數據,2017年9月亞洲氣候協調債券總額達到8950億美元(其中有部分被標記為綠色債券)。得益于過去兩年中國氣候債券市場的快速增長,2017年9月亞洲占全球氣候協調債券總量的比例上升至42.2%,2012年這一數據僅為4.1%。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總額達到2380億元人民幣(362億美元),占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的39%(CBI and CCDC 2017),是當年綠色金融債券的最大發行國。從亞洲地區來看,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占亞洲地區發行量的比例超過80%。
四、政策建議
(一)制定綠色金融發展激勵措施,對金融機構提供支持和指導
金融監管部門需要為金融企業、投資者等制定激勵措施,以加強綠色金融并提供支持和指導,但來自不同國家的經驗也表明,金融監管部門有必要制定規則和條例以約束或推動金融企業維護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行為。具體措施可能包括:提高金融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對環境和氣候風險的認識;通過知識建設和分享,發展金融行業的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能力;通過ESG披露要求,提高行業透明度;向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綠色項目融資獎勵;支持綠色債券市場、氣候風險保險等新細分市場的發展;對金融企業工作人員進行環境和氣候風險評估等培訓。
(二)加強環境監管,避免有損可持續發展的逆向激勵問題產生
支持綠色金融發展,還必須破除各種現實中阻礙綠色投資的障礙。以石化燃料補貼為例,亞洲是繼中東和北非之后第二大化石燃料補貼地區。化石燃料補貼導致的價格扭曲對綠色能源發展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為調動綠色投資者的積極性,須通過有約束力的環境監管、排放交易計劃或有助于內化負面外部效應的政策來應對這些實際經濟障礙。
(三)協調利益相關方,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形成政策合力
綠色金融發展涉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和個人等眾多利益相關者。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既分工又合作。應密切關注綠色金融業務發展,對激勵和監管政策進行跟蹤評估,適時調整完善。加強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和統計數據共享,建立健全相關分析預警機制,強化對綠色金融資金運用的監督和評估。
(四)加大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合作力度
各國的資金、技術需求和供給很不平衡,發達國家掌握資金和先進技術,而環境相對較好;而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其中不少國家環境問題也較為嚴重。如何加強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讓發達國家的技術惠及亞洲發展中國家,是綠色金融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另外,諸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可持續銀行網絡、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七國集團氣候風險保險倡議和G20綠色金融研究組等可以幫助亞洲各國獲取最佳實踐準則,更好地利用國際經驗。
參考文獻
[1]杜莉,周津宇.政府持股比例與金融機構資源配置的“綠色化”(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07-116。
[2]李美洲,胥愛歡,鄧偉平.美國州政府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金融,2017,(2):10-13。
[3]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金融研究處課題組:田軍華,趙天奕.京津冀綠色金融發展的邏輯與框架[J].河北金融,2018,(5):31-34。
[4]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辦公室課題組.綠色金融:國際經驗、啟示及對策[J].浙江金融,2011,(5):20-25。
[5]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布《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進展報告2017》[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