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志
[摘 要]分析和回顧建國以來中小學生課業減負政策的實施情況,探究中小學生減負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因素。根據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與目標,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學生減負的有益對策。
[關鍵詞]中小學生;減負;政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如今,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國際局勢依然復雜多變,新科技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已經進入新時代,與此前的時期相比,整個國家的工作重心與任務也必然要做出相應的深化和轉變。
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放眼全球,順應新時代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及時調整工作側重點,做出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更具前瞻性的安排。具體到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必須有能力根據具體問題制定具體方針,做出富有針對性的策略性應對,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教好書、育好人。當前,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十九大的指引,針對當前特征,切實地立足自身工作實際,為辦好新時代的教育貢獻智慧和力量。
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看,人的文化素質、健康素質、藝術素質等綜合素質亟待加強,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必將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強音。從具體手段來講,要改變的是中小學生時間使用的性質和結構,通過調整結構來優化學生的教育生活,讓他們的生命狀態更活躍、學習更有興趣、發展更加健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基礎教育領域,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一大頑癥。在承擔這些負擔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勢必很難有時間、精力和興趣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采取有效的實踐策略和手段讓這一現象得到有效紓解,便成為檢驗素質教育推進實效性的一項明顯而便捷的指標。
2018年3月5日,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在基礎教育領域“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現實問題。為在新時代更有效地為學生課業減負,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有必要回顧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歷史,進而分析減負的阻力,并提出一些改變既有狀況的策略。
一、中小學生課業減負歷史的回顧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內基礎教育領域一直都關注中小學生課業的減負問題,在近70年里,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曾推出了許多正式的課業減負規定。當然,因為時代不同,出臺這些規定的初衷略有差異。
1.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課業減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20世紀 50至60年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現代化,教育領域采用了“以俄為師”的方針,但由于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其中出現了不少生搬硬套的情況,再加上物質匱乏、衛生防治體系不健全,繁重的課業以及頻繁參加生產勞動,使部分學生的健康受到影響。
2.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小學減負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學生的負擔仍然很重,今后還是要采取相關的有效的措施來糾正。[1]” 1995年2月,國家教委聯合中國科協著重強調了要嚴控各類競賽、評獎活動[2]。2015年10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3.新時代以來的減負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整體提升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通知中指出:“科學合理安排學校作息時間,整體規劃并控制各學科課后作業量”,并強調“控制考試次數,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綜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部及相關部門都格外重視學生減負工作,但是,不斷因同一個問題而出臺新的通知和要求的情況恰恰又說明:此前針對基礎教育領域的減負所制定的政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
二、影響中小學生減負政策落實
的深層因素分析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國人,近一千五百年歷史的科舉制度使得中國文化形成了重視讀書并強調“苦讀”的傳統,“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等古訓在今天依然影響著眾多教師和家長們。
二是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當今中國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激烈,多方因素加劇了人們對著名學府高等學歷的認可。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成為學校對學生和家長對子女的要求,為此,學校和家長不斷給學生提出了更多的學習任務。
三是教育減負執行者對政策實施的影響因素。上級機關人員和地方教育行政人員的素質是教育減負政策順利執行的前提和基礎,由于政策采取的是“上行下達”的運作與實施機制,因此領導者對教育減負政策的解釋程度與領會程度將關系到政策傳達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廣大一線教師是減負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其對政策的執行力、態度等格外重要,因此要強化基層教師對減負政策的理解與消化,使其準確把握政策精神。此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成本費用,同時,一些源自教育體制與教育行政部門既得利益者的抵抗與阻撓也會制約減負政策的有效執行。
四是教育減負缺乏有效的監管、反饋和評價機制。在減負政策執行過程中,沒有構建有效的執行監控體系,缺乏對政策執行的監督,教育執行部門往往既是正常的執行者,同時也是政策的監管者和評價者,這就導致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諸多的錯誤和疏漏,最終導致減負政策執行變成了“走過場”。同時,在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沒有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缺乏對減負政策的實時修訂和調整,沒有形成減負政策執行的適切性。
三、推動中小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對策
強國之本,重在教育。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新體制在整體上已經進入了“全面施工”“內部裝修”的階段,現在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兩個問題:一是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一個萬眾一心的目標;二是解決好教育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優質而又公平的教育,這是一個剛性的需求。中小學生減負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全局性問題,是一個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為此,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中切實遵循這一思想,從整個社會系統著眼,糾正不良導向,真正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
1.全社會通力合作,落實減負這一系統工程
考察歷史上我國眾多課業“減負令”的出臺,一方面體現了學生沉重的負課業擔,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家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堅決態度和迫切愿望。然而,囿于社會大環境,家長和學校無法將減負政令全面落實下去。有鑒于此,應充分借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傳播媒介,宣傳推進規范辦學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為減負工作順利開展構建一個贏得全社會理解、支持減負的良好氛圍,提高社會支持度。
2.減負必須大力發展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必須全面深化教育事業改革,把學校教育事業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在宏觀管理方面,要全面考慮辦學體制機制、院校管理模式、經費投入體制、校區總體布局等方面的改革;在微觀管理方面,要統籌協調內部管理制度、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F階段,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國還不能提供足夠的優質教育資源來滿足人民對高水平、優質教育機會日益增長的需求。鑒于此,教育的提質發展已經刻不容緩,要在維持各類、各級教育發展均衡性的同時,還要扎實推進教育改革。
3.減負必須建立聯合執行體系,讓補課規范有序,堵疏結合
必須認識到,“減負”并不等于“零負擔”學習,基礎教育必須給予學生適當的課業壓力。減負所針對的問題是不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揠苗助長式的教學,而適當的學習負擔對學生的全方位成長是必要的。而且從法律角度看,課外輔導是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民事權利,任何政府部門無權禁止和干預[3]。因此,應結合當地收入水平,遵循自愿原則,確定各方都能接受的合理收費和補課時量的上限。
此外,針對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存在不少安全隱患、無證照補課、唯應試導向、超綱教學等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幾類問題,各級主管要進行聯合懲戒,并將其記錄在案,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4.重視減負的層次性與科學性,構建健康的教育秩序
教育減負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在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的同時,也需要特別重視減負的層次性與科學性。學校減負,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簡單化減負,要切實把將減負任務落實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斬斷教師和培訓機構在教學方面的聯系紐帶,杜絕超前教學、超綱教學,割斷各類考試、考評、競賽成績和招生的聯系,不把它作為招生的憑據,公辦學校不準搶生源;考試減負,要改變學業考試辦法,構建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家長和社會減負,要求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與成功觀,摒棄不符合教育規律和孩子健康成長規律的理念,建立健康的教育秩序,構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對于學生的教育,要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讓小學生開心起來,讓初中生“心”樂起來,讓高中生“心”活起來。要做到這些,就要為學生釋放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深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探索符合自己特點的成長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修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魯林岳.綜合辯證論“減負”[J].教育研究,2007(5):69-72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