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凌之
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起著重要的理論牽引和指導實現的作用。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思想,確立了新時代“強起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目標。以“強起來”為主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站起來”和“富起來”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新時代下,我們更要深刻認識并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著力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積極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闡釋中國道路,解釋中國模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化 新時代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進程
(一)毛澤東思想——站起來
新中國建國伊始,國家一窮二白,第一批國家領導人面臨著如何讓中國迅速“站起來”的嚴峻考驗。因此毛澤東的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依據馬克思再生產理論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時國情下的實現形式與典型范式。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時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的一次具體結合,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在中國付諸了實踐并獲得了中國式創新與發展。其中關于再生產結構問題,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平衡問題,發展戰略、規模與方式問題等,都具體化和發展了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的升華。
(二)鄧小平理論——富起來
鄧小平理論是繼毛澤東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飛躍。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后,初步建立起的工業化體系在“文化大革命”的斗爭中被大肆破壞,生產力水平遭到重創,因此彼時執政的第二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面臨著如何讓人民“富起來”的重大任務。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理論貢獻則在于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鄧小平認為,計劃和市場不是判斷社會性質的主要標志,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從傳統計劃經濟成功地轉軌為市場經濟,展現給世界一個全新的形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上市場經濟道路并建立起了獨特的市場經濟理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三)習近平“筑夢理論”——強起來
習近平“筑夢理論”是新時期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形態。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新邏輯、新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期下的重要實現形式。習近平把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追求與實現偉大復興具體化為“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并提出以實現“中國夢”為核心目標的“筑夢理論”。習近平“筑夢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新常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等一系列新理論。“筑夢理論”緊抓民生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真正為實現中華名族“強起來”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深入結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二、新時代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在對當下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整體性、連貫性、針對性、務實性等特征的系統化經濟思想。新時代“強起來”政治經濟學緊扣社會主要矛盾,在新時代“強起來”為主題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論。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理論
自十四大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起,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定位由“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可以明確看出,隨著實踐的不斷拓展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定位越來越科學。新時期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堅持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堅持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要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總方向,努力實現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科學的宏觀調控,如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彌補市場失靈、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等。
(二)經濟新常態理論
1. 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
新常態的第一個特征就是由經濟增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或者是超高速增長,轉向了一個中高速增長,這個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線就是6.5%。經濟增速回落是一種經濟規律,世界經濟史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現象。
2. 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
大數據時代新生產要素的加入,改變了生產要素的格局,同時依托互聯網,延展了資源配置的平臺,改變了傳統資源的投入、組合和使用方式,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的步伐,促進了經濟這是實現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關鍵所在。
3. 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
此特征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大趨勢而提出的。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當年國內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因此中國的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將是長期趨勢。
4. 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隨著我國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的持續上漲,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因此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新常態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與之對應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為結構調整騰出空間、留出時間。
5. 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
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明確市場的決定作用更是充分發揮政府“無形之手”,扮演好“監管者”角色的前提條件。
6. 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
該理論特征表明經濟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動向平等,具體表現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逐步超過東部地區。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
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新時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權結構、投融資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流通結構、消費結構等,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四)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理論
在改革開放后,經過多年的調整,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系列重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區域結構的協調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依舊存在東富西貧、城鄉差距大等區域性差異。因此新時期下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旨在通過進一步優化各地域的發展模式,縮小差距、補齊短板,實現各區域、各行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新時期下區域協調發展思路及方式得到進一步調整,進入新的區域協調發展階段。國家繼出臺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政策之后,近年又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一方面,通過發揮“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引領作用,促進和帶動中西部發展,明確到2020年引導1億人口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以進一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另一方面,在大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同時,通過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及促進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以縮小南北區域發展差距。由此可見,新時期下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協調東中西、平衡南北方”的整體協調發展思路,旨在全方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將國內區域協同與對外開放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巨大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世榮. 關于政治經濟學中的幾個問題[J]. 甘肅:蘭州商學院學報. 2002(2).
[2] 程長羽. 建立中國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思考[J]. 北京:經濟述評. 2007(9).
[3] 曾狄. 整體性理解毛克斯主義的理論鎖鑰[J]. 北京:學習時報. 2009(11).
[4] 王毅武,燕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海南:新東方. 2016(4).
[5] 鄭自立.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及其實踐意義[J]. 江蘇:揚州大學學報. 2016(5).
[6] 劉永佶. 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規定中國現實經濟矛盾系統[J].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7(1).
[7] 盧曉莉,汪釗. 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內在張力[J]. 內蒙古:前沿. 2017(10).
[8] 任保平.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及其現實性[J]. 北京:人文雜志.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