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遼寧省如何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傳統文化方面,目前停留在學術界、理論界,而對于遼寧省如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真正從實踐角度、操作層面來研究遼寧省的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實施意見的文章更微乎其微。因此,本文著重從現實情況、實操層面來研究傳統文化的創新,真正讓傳統文化在遼寧大地上彰顯其時代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 創新 時代
一、創新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創新傳統文化是永葆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一個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從萌芽、成熟、衰敗、再成熟、再輝煌,循環往復,如果不珍惜以往取得的成果,只索取不付出,不為其長遠考慮,不創新,很有可能這個事物就會從輝煌走向沒落,很有可能會面臨消失的境地,今天要探討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探討傳統文化的創新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傳統文化。有人認為,所有過去存在的文化都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其實不然,今天講的“傳統文化”,更多是過去的主流文化,它長期存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同,并且發揮主要作用。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是古老的、陳舊的、僵化的,對現實沒有什么重要作用,沒價值可言,仿佛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是死的,失去了生命力,但其實不然。我們經常講傳承,傳承更多指的是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認同是基礎,只有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充分認同,才能談及創新、傳承。另外,傳承不是對已有的固有文化成果一成不變,而是后人要在前人文化實踐的基礎上繼續前行。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礎,是各類創新不竭的精神動力。”文化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實踐的內在要求,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實質。唯有文化的不斷創新,才會為人類的社會生活注入源頭活水,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因此,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今仍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因此,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永葆其生命力的需要,也是這個新時代賦予傳統文化的新要求。因此,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這是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意見》的頒布也充分體現了我國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創新,也看到了我黨對永葆傳統文化生命力進入了真正的實施階段。
(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的要求
今天的中國已經步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提出了今天中國的目標定位,即中國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提出了今天中國的角色定位,即中國從世界的追隨者轉變成為世界的引領者;新時代提出了今天中國要增強精神氣質,即中國要展現出中國自信與中國智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中國不僅是經濟強國,還要成為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因為文化塑造靈魂,提供精神支撐。世界的引領者要求中國不僅引領世界經濟、科技、軍事,更要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心相通關鍵是對文化的認同。中國的精神氣質要求今天的中國要展現中國自信與提供中國智慧,最能體現中國自信和中國智慧的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習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的闡釋,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能突出中國自信和中國智慧,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符號、標志。同時,今天我們提出中國向世界輸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現中國自信,那么中國智慧從何而來,中國自信從而何來,這些都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燦爛不熄。”中華文化雖然經歷起起落落,但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中,甚至是世界重大文明體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這是中國的驕傲,比如在講到漢賦、唐詩、宋詞時,我們都引以自豪。那么如何將這樣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與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聯系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延續至今的中華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聯系在一起,承故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進行時代性創新與創造性轉化。
(三)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由過去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我們今天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更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是全方位的,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的,心靈的追求,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那么精神生活、心靈生活、精神食糧靠什么來滿足?這些都要靠承載著豐富文化內容的載體即優質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來給我們滋養。比如,人民需要體現中國文化主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當代發展成就的優質的文化產品,最近幾年,從國家政策、黨的文件、領導人講話當中傳達出對中華文化的高度重視,再到文化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化原創類節目,文藝工作者也開始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開始下基層、貼近生活進行創作,并在創作中添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二、遼寧傳統文化急需創新
遼寧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豐富,紅山文化、滿清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書畫文化、工藝品制造文化等,各個城市的傳統文化都不盡相同,各有其特色。但遼寧在挖掘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較其他省市落后,沒有對根植于遼寧大地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果不顯著,效果不明顯。總的來說,遼寧省對現有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仍有諸多不足,傳統文化活化效果不理想。
首先,挖掘力度不夠。由于交通、通信的地理限制和研究廣度和深度的局限,很多民俗遺產和歷史遺跡掩藏于歷史的塵埃之下,隱蔽于荒山僻壤之間,并不為世人所知。如在東北民俗中有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生活習慣、衣著和飲食,如今在城市生活中已不可見,即使是民俗村中的復制品也無法再現真實的場景,而這些特色習俗往往是很多農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習慣,如果加以適當開發,既能夠直觀反應遼寧的傳統文化特色,又能夠得以完善保存。
其次,文物開發滯后。擺放在遼寧省博物館的文物被束之高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滯后,展示文物的方式仍比較落后保守,創新能力不足,沒有深入挖掘遼寧文物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沒有傳遞出有益于當下的文化內涵,沒有在更大程度上充實遼寧人民的精神生活,沒有融合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讓人們能夠在參觀的同時增強互動體驗。
再次,重開發輕保護。傳統手工藝瀕臨滅絕,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在沒有合適載體的情況下悄然流逝,不為人知,一旦消逝就可能再也無法挽回。
三、遼寧創新傳統文化,彰顯時代價值的路徑探索
(一)抓住重點領域,打造遼博文創產品。博物館是展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最好的載體,也是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最好的平臺,它不僅是研究、收藏的機構,不僅要展示古代器物,更要展示當今時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面貌,因此,遼博的文創產品要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流行元素有機結合,產品突出紀念意義和實用功能,用現在年輕人最習慣的、最喜歡的方式,更好地詮釋出來,讓原本遙不可及的“高冷”文物“落地”,藏品文化吃進嘴里,帶回家里。
(二)“傳統文化+”模式,展現遼寧傳統文化新魅力
1.傳統文化+旅游,釋放發展新動能。旅游業要在內容上增加傳統文化內容體驗,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充滿興趣,通過旅游形式延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例如,選擇遼寧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找到傳統文化與旅游業的契合點,放大當地傳統文化的價值,做好傳統文化+旅游上大文章,將文化資源轉換成特色產業,打造新時代下的特色小鎮。以生態風光為底色,植入遼寧風情,與當地的人文歷史相呼應,打造文旅產業,將遼寧文旅產業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2.傳統文化+科技,插上科技的翅膀。將過去沒有辦法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梳理,開展文物保護與修護,永久保存。游客可以不用來遼寧,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免費360度漫游遼寧各地文物,足不出戶便能近距離感受遼寧文化的魅力。
在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遼寧人唯有將根植于遼寧沃土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滿足遼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讓傳統文化正心修身,才能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才能促進遼寧和諧地發展,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才能煥發新的風采,才能彰顯時代價值,才能對遼寧省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堅實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N]. 學習時報,2018-03-19(A4).
[2]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N]. 光明日報,2018-03-30(9).
作者簡介:宋艷(1985-),女,遼寧鐵嶺人,中共鐵嶺市委黨校,112000,講 師,哲學碩士,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
2018年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項目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8KS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