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基
【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經濟增長從高速發展向中高速轉變,此背景下,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建立全新的經濟形態人為了我國新型的戰略政治布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經濟發展一直依靠需求側管理,從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制度出發的供給側改革滿足了我國經濟階段性發展的需求,此舉措有效激發了經濟主體的內生力量,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動力支持。本文以建筑施工企業為例,通過對其改革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探討,提出相應的轉型升級策略,希望更好的為建筑施工企業服務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財務管理;轉型;建筑施工企業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表現出供需關系錯位、結構性失衡等問題,低端產品和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傳統產業生產要素投入以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為主,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產業普遍存在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弊端。與此同時,高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綠色低碳、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有效供給低,科技、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小。這種發展狀態與以往的經濟狀態不同,有一定的趨勢性、且不可逆,對低端產能過剩局面要求企業要棄傳統的單純投資模式,走創新發展之路,創新成為了我國目前比較符合經濟形式的必然之舉,此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央明確提出改革任務,此項改革要求扭轉低端供給,改善不良產能,提出供給側改革結構性改革,要調整供給結構,啟動內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增長點,依靠改革、轉型、創新,來加快全要素增長,高技術含量、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產業加大政策力度。供給側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用改革的辦法調整結構,用市場導向來制約政府權力。從生產領域改善供給,解放生產力,控制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提高供給質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合理配置要素,供給側改革是我國政府職能的巨大轉變,習近斗總書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以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為初衷。要在此基礎上鞏固改革政策的各項落實,這也為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供給側改革下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工程及裝修工程的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等建筑活動是建筑施工企業的主營業務活動,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簡稱“中建”)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典型代表。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建筑施工企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支柱型產業,進行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是其實現更好生存與發展的必要途徑。供給側改革的落地,建筑施工企業作為建筑業的靈魂,其受到的政策影響也是最為深刻的。一方面,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改革,能夠從根本上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站在財稅政策及相關制度的層面有助于改善供給,同時從資本層面來講對于供給的穩定性也是一種保障;另一方面,“營改增”等減稅政策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相繼推出,對于我國建筑行業及建筑型施工企業來講是一種機遇,有利于充分進行過剩的建筑產能的消化,即房地產行業的“去產能化”,從而促進我國建筑行業及建筑施工企業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運用財務管理協助企業轉型的必要性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稅費、融資成本等制度性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支持企業轉型。然而大部分企業依舊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銷量下降、技術水平陳舊等問題,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市場萎縮,使得企業產能過剩嚴重,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生產成本的日益上漲,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減弱,甚至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所以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是響應政策需要,更是受當前形勢所迫,不得不“轉”,非“轉”不可。企業向新興產業戰略轉型,需要具備相應的基本條件,包括:宏觀經濟政策條件、內部運作機制支持、技術條件、可利用資源條件等。眾所周知以三大決策(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為基本主線,財務管理活動貫穿于企業生存發展的各個方面,所以企業要想不斷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轉型升級,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那么就一定離不開財務戰略管理。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策略及建議
1.充分學習相關財稅政策,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對于建筑施工企業來講,其本身具有以下幾大特點:在地域分布上,就全面布局來講,施工及建筑的地域分布相對其他服務性行業來說,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周邊環境上,施工開拓面臨的生態環境往往在人口入住之前都比較差;在自然影響上,施工過程周期性長,因此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施工人員方面,所招聘的臨時工比較多,施工人員即基層的操作者,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以上特點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而言造成了很大的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下,由于傳統型的建筑施工企業本身采用的粗放型管理的模式,本身對于財務的管理,其重視及理解的深度往往不夠。因此,建筑施工企業需要抓住政策的機遇,逐步改變落后的財務管理模式。首先,在票據報銷的管理過程中,某具體項目的報銷人員在打印報銷單相關憑證的同時,需要附上規范的原始性票據,然后,通過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依照審批性程序完成審批手續后進行報銷業務的辦理。建筑施工企業可以適當引入云會計財務信息處理系統促進企業實現科學化的有效會計業務處理,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2.熟悉單據審批程序,保證會計處理準確
對于傳統的建筑施工企業而言,由于其粗放型的財務管理模式,往往都忽視了對項目人員報銷單據的審批,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下進行票據的審批,主要需保障的是所審批單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等。報銷項目人員能夠按照項目經費的類型及其確定的額度來行使他自己的審批權限。就當前已經開展的工作情況進行分析,借助互聯網流程的處理方式來進行審批是最為理想的方式,但是這一方式存在許多弊病,原因之一是原始發票附件的數量是比較大的,因而需要長時間進行掃描傳輸。此外,在項目人員進行基建項目報銷問題處理時,合同、項目發票以及單位施工申請報告等內容是必須提供的內容。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人員及財務人員熟悉單據的審批程序,保證會計處理的準確性。
五、結語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改革升級的需要,經濟增長的速度由以前的高速邁進向中高速轉變,伴隨著當前我國經濟增速變緩以及經濟結構面臨調整的轉變,供給側的改革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必然舉措。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來看,明顯的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直依靠的是以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供給側性質的改革是基于對供給側環境的改善,通過進一步對供給側方面的制度進行優化,進而能夠充分滿足當前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能夠實現穩定發展的動力。因此,就建筑施工企業而言,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環境背景下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進一步探討,并結合其企業類型的特點發現財務管理轉型升級的對策及建議,從而更好的為建筑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良好運營提供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冀隴.試論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轉型[J].財會學習,2017(4):62-62.
[2]虞惟暢.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優化與轉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1):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