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而社會信用體系則是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主要以民商法為基礎,若想其內容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達到預期目標,需先深刻地了解民商法中信用的概念與涉及的所有內容。筆者將重點討論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相關概念,并對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意義以及構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能夠優化該體系建設的策略,以期有利于提高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力度,改善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讓我國綜合國力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
一、基于民商法的信用概念
了解信用的概念、意義與涉及的內容是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先決條件。現階段,我國學術界對信用的定義并沒有達成一致,不過眾多學者有關民商法的概念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民商法信用是站在社會經濟的角度評估經濟能力的結果。另外一些學者則覺得民商法信用是用來評價民事主體經濟行為與能力的標準。通過分析這些觀點可大致將民商法信用概念判定分為兩種,一是事實判定,即判斷民事主體的經濟能力和償還信用,如民事主體的資本、信用情況等,此外,民事主體有權提出異議或者要求修改某些內容;二是價值判斷,即民事主體的償還能力由第三方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決定著民事主體的信用價值和信用程度。總而言之,民商法信用的含義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根據民事主體人格而評價其信用的過程與結果;二是第三方根據民事主體資本與信用情況進行評估的過程與結果。信用體系的建設能更好的規范市場行為,凈化社會不良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建立的意義
(一)對企業的意義
企業擁有健全的內控制度、良好的信用才有資格進行定額貸款,因此,對企業發展而言,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一定會與其他企業、個人還有銀行之間產生業務往來,例如定額貸款、交易合作等,這些都將涉及到彼此的信用,而信用體系的構建則可提升企業在這方面的優勢,降低經驗風險,讓企業具備更多的競爭能力。
(二)對個人的意義
社會經濟活動中會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標準與原則,這些內容是構成信用體系的一部分。信用體系的公平性、信用性,能夠極大地改善經濟環境,讓其更為自用、透明化,且信用體系的構建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保護屏障,讓消費者可及時維護自身權益不受侵害。此外,消費者想要改善生活、有更多資本去創造機遇,也許良好的信用度,這樣才能向銀行申請定額貸款。對于個人來說,信用體系將極大地影響到其工作的發展與生活的質量。
(三)對政府的意義
政府工作的重心在于穩定社會、改善民眾生活、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規范經濟市場,促進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降低企業、個人的經濟風險,確保交易的安全,同時還能讓民商法發揮更大的價值。可見,政府堅持信用體系的構建也是其工作目標的實現。
三、現階段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遇到的困境
(一)民商法信用的原則界定模糊
我國眾多學者都對信用原則的定義進行了論證,目前為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與此同時,我國民商法也沒有對信用原則進行明確的規定,導致經濟市場上缺乏一個權威的定義內容,如此一來,很多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運作。價值理念的不統一將直接影響到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不利于市場發展秩序的規范。其次,我國不同的法律體系對信用體系都有界定,這些理論概念存在一定的沖突,當消費者、企業之間產生問題時就會有難以有效解決的情況出現。從經濟發展角度出發,民商法應將信用原則定為第一準則,而這恰好是我國未能做到的一點,從而阻礙了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經驗不足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還需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從社會主義初級發展時期過度到下一個時期,國情比較特殊,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企業、個人將會有很多市場發展機遇。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信用市場建設經驗,導致各種信用問題頻發,例如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安定。信用問題反映出了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以及經驗的嚴重不足。
四、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相關策略
(一)提高民商法中信用原則的地位
重視信用原則是改善社會誠信環境、構建并完善信用體系的先決條件,而對于民商法來說,債權法律的健全與落實是其誠信信用基本原則確立的基礎。若想提高民商法的有效性,讓經濟交易更公平性、透明化,就要提高信用原則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第一,通過對信用體系與主題的探討,明確民事主體的義務、責任和權力。第二,提高建設城市信用體系的力度,確保經濟市場發展與交易的自由性,杜絕政府干預以及地方保護主義,讓企業能夠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進行發展,助力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第三,通過司法救濟制度的構建與完善來提升政府策略的透明性和民眾參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政府還要提高人權、物權等方面設計的法律執行力度,這能讓誠實信用的原則深入人心,提高眾人的自覺性。法律的有效性與其可操作性息息相關。政府應將信用評判標準和執行標準進行量化,這樣既可以避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活動,降低政治保護性,還可以讓當事主體更為清楚的了解自身的義務與權利,讓因信用問題而產生的糾紛判決更明確,提升了法律的可行性和權威性,有利于大型、長期性經濟活動的開展。此外,經濟權利與義務的明確也可減少企業投機行為,改善地方經濟環境情況。
(二)強化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
由于我國國情特殊,市場經濟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市場中時常會出現企業信用喪失問題或者惡意欺騙事件,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其信用問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若企業構建健全的信用機制,那么社會信用體系就會發揮出更大作用。從法律角度出發,企業有責任去維護市場信用體系的運作,其自身若違背了信用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從市場交易角度出發,企業債權人的信用會影響到經濟交易的成功與否,社會信用短缺問題也決定了企業信用保護的側重點,基于此,企業必須要強化信用體系的建設,如此才能在控制經驗風險的同時為社會貢獻力量。
五、結束語
構建信用體系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有責任參與其中。只有企業構建了健全的信用體系,個人遵守信用,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才能實現其預期目標,營造良好的經濟信用環境和社會發展環境,發揮出其真正價值,讓國家的發展有新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揚.民商法之信用體系的構建研究[J].法制博覽,2018(18):158+157.
[2]耿健福.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05):100-101.
[3]耿健福.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05):100-101.
作者簡介:劉暢,出生年月:19890302,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吉林省吉林市,當前職務:公務員,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