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 2018) 9-365-01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國國企人事管理工作開展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人事管理工作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的一些策略。希望能通過筆者的一些努力,為我國國有企業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進行順利過渡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國企 人事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轉變策略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制度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傳統的人事管理無法滿足在新形勢下企業的發展,因此,國企要加強認識管理制度的轉變,加快人事管理制度向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步伐,這就需要國企加強企業職工潛力的挖掘,在充分了解企業職工特點的基礎上為職工安排合理的工作崗位,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國企的核心競爭力。
一、國企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的重要性
傳統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化管理模式,針對國企員工“進管出”等三個方面都加強了管理的強度,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工作職能的發揮仍然會受到很多限制。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不僅能夠積極的推動國企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還能夠將國企內部的人才作用最大的發揮出來,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國企的發展,與此同時,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也能對國有企業實現現代化企業制度建設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國有企業人事管理發展的現狀
(一)管理意識薄弱
國有企業是由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形成的,其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在現代國企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認識管理制度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另外認識管理制度在國企的實施已近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系統,認識管理思想也已經根深蒂固,因此要想在短期內從根本上傳遍傳統的企業認識管理模式較為困難。但是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認識管理制度已經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在人事的管理工作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對管理的思路進行定位和明確。
(二)員工積極性不高
人事管理的主體就是企業的職工,認識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企業內部每一位員工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但是這種價值的挖掘最關鍵的的問題還是企業職工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工作積極性,只有激發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讓職工全身心的投入到企業的工作中來,才能不斷的提升企業職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傳統的人事管理過多的注重了成本的是使用和控制情況,而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三、國企使人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的途徑
(一)強化企業文化建沒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無形資產,企業文化不僅是企業形象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職工歸屬感的來源。企業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升,同時也能在廣大的員工中樹立起積極的工作價值觀。在實際的人力資源管理中,要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以及企業管理的特點來提煉出更加符合企業文化內涵和核心價值觀,并將企業文化向廣大職工進行宣傳,不斷的凝聚企業員工的向心力,讓企業文化與企業員工的價值觀發生共鳴,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為企業的發展中。
(二)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人力資源的質量好壞與其作用發揮的程度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不斷的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人力資源作用發揮的基礎。在企業的認識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的重視度企業人才的觀察和培養,只有充分了解了企業人才自身能力特點的基礎上,才能為人才發揮其創造力提供更好的平臺。人力資源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決定著一個企業認識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在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強人力資源隊伍整體綜合祖師的培養,只有打造出強大的人力資源隊伍,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強力的人才支撐。
(三)增強人力資源職能
國有企業要想實現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就必要要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進行明確的定義。要讓人資資源管理部門在企業的決策規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企業運營戰略部署中的作用發揮,將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的提升國企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時沒要加強人力資源部門的政策、制度的建立,強化內部員工的培訓、教育制度,為企業員工的未來發展做好相關的規劃,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形勢,建立起公正、客觀的評價體系,有效的控制企業的人力成本,這樣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國企人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三、結語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國企實現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是國企適應時代發展重要內容,是提升國企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國企加強企業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國企的管理人員要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不斷的摸索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的新道路,才能在市場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參考文獻:
[1]馬洪生.試論傳統人事管理如何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轉變[J].中國市場,2011(39):22+24.
[2]范厚鵬,淺論國企由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