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昱
摘 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制建設也越來越完善,法制節目如同雨后春筍般幾乎覆蓋了全國的電視臺,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電視門類,亦成為世界電視行業的奇觀。許多法制節目不僅轟動一時,而且影響深遠。文章從多個角度對法制節目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展開探討。
關鍵詞:人文關懷;法制節目;個體生命;精神
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制電視節目蓬勃興起,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在不同時段播出法制欄目以及法制題材的節目,電視工作者通過法制節目,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情,讓法律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法制節目在真實、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將人文精神融入冰冷、剛性的法制題材之中,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法制的人文關懷,這也是法制電視人應關注探討的問題。
什么是人文關懷?筆者的理解是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去關注事物,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即“一切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一種精神,是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文章從以下幾個角度探討法制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一、人文關懷與電視法制節目的關系
電視法制報道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案例報道只是其中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的部分。法制電視人可以在這片天地里大有作為,反映執法者的風采,幫助受害人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并通過深入采訪,還原罪犯的犯罪心理。在節目的策劃和制作中,法制電視人通過細致生動的刻畫和細節感染觀眾,將人物真實、立體地展示給觀眾,使觀眾從中獲取法律教益,增強觀眾的法律意識,這正體現了法治節目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并不是面對少數人,而是公正地面向全體公民。法制報道的觀眾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個別或者單獨個體的案例,而是希望看到報道中所體現出的對人性善惡的拷問和事件本身發人深省的思考。并且,法治節目不僅僅是從法理的角度出發,同時也要兼顧以情,針對不同的案件,權衡好法與情的關系,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將節目中包容的人文情感觀念深入到觀眾心里,這才是人文關懷在節目中的體現。
二、在法制節目中體現人文關懷
當今電視傳播日益倚重于使用人際交流的手段與觀眾進行互動,近幾年的電視法制節目制作漸漸轉變了攝像機的姿態,將焦點對準法制事件的參與者,展現他們尋常的悲歡故事,還有許多法制節目突破了傳統模式,走入普通人的世界。
但是,這種方向與模式的轉變仍然是有限度的。觀眾雖然在電視中目睹了法制人物的形象,卻總有一種疏離感,覺得節目內容是經過編排設計的,會對其真實性產生質疑。雖然很多時候,電視編導的拍攝腳本必不可少,但如果被明顯地察覺出人為的痕跡,總是一種失敗。這也反映出電視法制節目想要真正貼近觀眾的實際生活,還需要更加細化、提升節目內容。人文主義是一種更為博大深遠的普遍關懷,其重要品格便是對個體生命處境的關照和顧及。注重局部和細節的描繪,是電視法制節目走向人文關懷的必由之路。
個人在法制事件中的遭遇最容易引起觀眾的關注,觀眾很自然有種置身其中的參與感,將自己當作事件中的人物進行活動,而這種活動又有真實感,這種真實感帶給觀眾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即便是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也會熱切關注節目。因此,要更好地吸引觀眾、打動觀眾,鏡頭就必須對準個人,表現其在法律面前的種種命運。
三、體現人文關懷的意義
從表面上看,法制強制性的屬性與人天性自由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從法理學的角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法制與人文關懷有著割舍不斷的內在關系。法制作為公權制度化的規定,來源于私權的讓渡,而讓渡的目的就是防止每一個私權享有者在行使私權時對他人造成侵害,法制的目的是保護每一個私權享有者的合法權益,從這一個意義上講,法制電視節目不同于經濟節目、農村節目、文藝節目、體育節目,法制電視節目源于法制的特點,決定了它從母體剝離之初就孕育著人文關懷的品質。
同時,人類世界的存在乃是法治存在的根基,作為現實的人在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種秩序追求,法治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人文尺度。具體體現就是對現實的人物質性生存與發展和精神性生存與發展的深切關懷,在法治的規范與制度上表現為對現實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權和自由的保障。作為以推進法治進程為己任的電視法制節目,把人文關懷作為一種理念,理所當然。
隨著民主政治的日益推進,法治環境逐步改善,公民的法律精神開始樹立,法律意識已經強化,觀眾對于電視法治節目的認同感也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是視覺上的沖擊概念,還是情感上的波動曲線,心理上的滿足程度,都隨著對法律、法律精神、法律文化、法治理念認識的提高而顯得成熟。法制電視節目不僅是傳播法律知識、樹立法治精神的橋梁與紐帶,更應是從法治層面上廣泛弘揚人文思想的特殊平臺。
四、結論
當前,把人文關懷引入節目制作中的做法,已經為許多類型的電視欄目所采納,并且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電視法制節目起步較晚,因而更應該加快發展腳步,深入現實體察人情,并在節目中體現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唯如此,才能得到觀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張駿德.當代廣播電視新聞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 甘惜芬.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 曾志華.新世紀的挑戰[J].現代傳播,2001.
[4]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尹力.呼喚中的思考[J].現代傳播,2001.
[6] 張政.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事業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反思[J].播音主持藝術,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