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奇隆
摘 要 隨著國內老齡化趨勢的增高,引發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墓區面積有限,且費用高昂;同時現有墓區占用大規模面積,除了利用率低下以外,也帶來了資源的浪費。為此,我們有必要提出一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在此背景下垂直墓園應運而生。而垂直墓園的運營邏輯和骨灰安置的方法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以骨灰作為培育竹子的養分,以“相信有來生”為概念,讓竹子成為紀念逝者最直接的方式。
關鍵詞 垂直墓園;竹子;可持續發展
在佛教文化中,有“轉生”一說,認為生命的消亡其實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是一個生命的延續,也是一種精神的永恒,更是一個傳奇故事的新起點……
人固有一死,而墓地常被認為是生命終結的歸宿,而生命的結束其實并不意味著毫無意義地沉睡在土地里,其不僅是生者紀念故人的場所,它還是故人重獲新生的站點,更是以另一種生命形式繼續回饋自然、回饋生者的一股新力量……
基于此,我們提出將故人的骨灰作為促進植物種子發芽的養分,通過植物種子發芽、成長的過程以象征生命的輪回。而植物的次要部位經過取樣、加工和設計又能成為一件給予生者寄托思念的禮物,讓生者感受到故人依舊陪伴著自己……
在建筑設計上,如果將墓園功能進行單純的垂直疊加,那營造出的建筑只能是一座冰冷的石碑。本案希望讓建筑成為溝通生者與故人的橋梁,使其能寄托生者的思念又能讓故人生命價值得以延續,從而實現兩者之間的精神對話……
1為什么要打造垂直墓園?
最近的研究表明,2012年~2017年老齡化趨勢呈現持續上漲的狀況,除了對社會就業及勞動力需求量造成失衡的問題外,每年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也使得對公墓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然而墓地開發存在著限制條件諸多、面積有限、價格高昂等現實問題,因此公墓用地緊張成為中國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中國城市將被迫面臨對墓園建筑整改的思考[1]。
以廣州為例,擁有規模較大的墓園——金鐘墓園,但隨著每年死亡人數的不斷攀升,公墓的位置已逐漸達到飽和狀態,同時由于開發力度有限且開發難度較大,墓區面積已經面臨不可擴張的現實問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研究選址于金鐘墓園旁邊,以場地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對場地與建筑關系做一個深層的研究和探索。其目的在于利用其周圍現有基礎設施,避免浪費資源,試圖探索出當下墓區的改造升級之路。
場地附近有村鎮及學校、交通方便,距離市中心僅有40公里,處于生態保護區旁,環境優美。為了處理復雜的場地環境及了解周圍的地理信息,在選址過程中對場地進行了大尺度的風環境模擬分析,從而推敲出最適宜建筑生長的位置。從風環境的模擬分析可得:湖中心的小島具有舒適的風環境,建筑可利用該區域優勢組織自然通風,從而降低能源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
2一種新的生命循環
傳統墓園普遍以石碑紀念故人,其目的主要起到象征性及標示性作用,其缺點則在于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而且最植被和生態來說也是一種破壞。此外,墓園除了在紀念日能起到祭祀的作用外,其他時間的利用率不足[2]。
為了能夠使故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延續,同時也為了讓后輩更好的紀念故人,本研究提出將故人的骨灰作為植物種子的養分,通過植物種子發芽、成長的過程以象征生命的輪回。不再如以往一般只能成為一堆沉睡的黃土。這種生命的轉換反映佛教的生死觀——相信有來生。
在選擇植物上,選用了竹子作為墓園主要的栽培對象,原因一:竹子生長的周期較短,種植難度較低。原因二:竹子因其易于加工且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已被廣泛運用于許多建筑構件的設計中,且施工工藝較為成熟。原因三:竹子的形態和內涵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象征。成熟的竹子在經過手工藝師傅的取樣、加工和設計,將竹子加工成手工藝品,作為禮物回饋故人的親屬。對于生者而言,這是一件寄托思念的禮物;對于逝者而言,這是延續生命價值的體現。每棵竹子都象征著一位轉生的故人,每顆竹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標簽,以幫助故人的親屬辨認及來訪。同時,親屬可通過專屬的APP監察竹子生長狀況,管理人員也會定期與親屬聯系,待竹子長大后,親屬可選擇心儀的手工藝品讓工匠加工。
3形體分析與建構方法
在形體的表達上,以祭祀體驗作為切入點,模擬了后輩祭祀過程中“行山”的體驗,故建筑的流線體驗上以盤纏而上為主,同時具有不同挑空的豐富空間體驗,模糊了垂直空間中上下層的關系,使得空間與空間能夠相互滲透、內外貫穿。建筑的維護體系及外立面與建筑剖面一體化的設計可讓空間的整體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在研究過程中,對建筑內部反復進行風環境模擬實驗,優化建筑內部的通風,使得建筑形體做到可推敲和可實現[3]。
4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高層建筑
(1)模塊化設計:為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高層建筑,本案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手段。建筑可以通過插入預制模塊來不斷生長,以不斷適應墓地的需求。同時模塊化設計具有施工工藝簡單,落地方便和節省材料的特點。針對日后的運營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空間品質。
(2)生態補償:除了必要的服務場所外,建筑其他空間均用來種植竹子,這是對當地生態的一種回饋,讓該建筑以綠色環保的目標踐行下去,以實現對場地的生態補償。
(3)建造規劃:2018年:建成核心筒,柱子等結構部分。同時配備火化區、太平間、辦公區、休閑區等功能空間。2020年:增加樓板數量,低層部分完成建設,種植綠化作為墓葬區。插入建筑模塊,包括辦公室,佛堂,手工藝制作等。2030年:根據需求量的大小增加樓板與模塊,建筑不斷生長中。同時擴大墓葬區,綠化量也在增加。2040年:首座高層建筑飽和,開始建立附加建筑作為需求補充,同時加強建筑之間的關聯性。2050年:通過觀景平臺溝通各個建筑,發展為建筑群落。
5結束語
建筑,之所以有意義,是因其懂得與自然對話,他讓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加有趣。建筑不是居住的機器,他應該是人類的朋友,更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協調者。垂直墓園的意義在于返還土地面積,整合空間資源,并對自然和綠化進行生態補償,這是一種緬懷先輩的新方式,更是拓展墓園建筑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周凌.形式分析的譜系與類型——建筑分析的三種方法[J].建筑師,2008,(4):73-78.
[2] 汪原,周衛.空間理論初探[J].南方建筑,1998,(1):1-3.
[3] 江嘉瑋.從沃爾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變[J].時代建筑,
2017,(3):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