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吳學華 謝玉先
【摘 要】目的:探究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學校護理專業專科生120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60人,對照組給予常規教學模式,試驗組則實施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觀察其教學效果。結果:試驗組護理學生對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能水平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均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針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外科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可提升學生護理專業技能水平、促進相關知識的掌握,提高核心能力水平,可在臨床教學中嘗試推廣應用。
【關鍵詞】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外科教學;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176-01
Abstract Objective:The effect of explor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nursing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model in surgical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December 2017, a school of college students of nursing 12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s divided into 2 groups (60 people,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experimental group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higher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level, professional skill level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students in surgical nursing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model,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nursing skills, promote the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improve the level of core competence, can try to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 words:nursing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mode; Surg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 effect.
近幾年來,隨著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于護理科研工作的研究不斷增多,主要就如何提高在校學習期間護理專業基本知識以及操作技能與護理教學之間的差距進行探索研究[1]。以往傳統的外科教學模式,以單純簡述基本知識,缺乏實際動手操作技能,影響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專業技術水平。本文主要針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外科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某學院2015級護理專業專科生120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60人,對照組學生男女比例=3:57,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2.5±2.2)歲,試驗組學生男女比例=4:56,年齡19~25歲,平均年齡(22.2±2.5)歲。上述學生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組護理專業學生均以陸潛及李樂之等人主編的《外科護理學》為教學材料,對照組給予常規教學模式,單純的講述教材知識。試驗組則實施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教學設計思路:以《外科護理學》教材為基礎,老師對疾病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方式以及處理原則等按步驟進行講述,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主要護理方法及技巧;2)病例式教學:臨床教師結合自身臨床護理經驗,設計典型病例,并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病例分析,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及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3)案例演練式教學:演示過程包括:針對某類疾病的護理方法進行演練,如及時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輸液及引流等護理技巧,護理團隊人員積極配合,同時再將病情的發展變化也插入其中,在演練過程中,學生注意觀察老師對病情的識別、護理操作、醫療文書記錄等。在演練結束后,護理人員對演練過程中的失誤、缺陷及優點等進行討論,并提出改進措施,最后由老師歸納護理重點[2]。
1.3 觀察指標 各組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其掌握程度越好。同時對評判性思維能力采用評判性思維量表(CTDL CV)進行評分,主要包括7個維度,如開放思想、自信心、分析能力、尋找真相、求知欲、系統化能力及認知成熟度等,分數越高表示評判性思維能力越強。總分在210分以下示負性評判性思維。
1.4 統計分析 對本次數據納入統一表格,并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教學1個月后,進行綜合評估顯示,試驗組護理學生專業理論考試成績、專業技能考試成績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分均較對照組高,P<0.01。詳情情況可見表1。
3 討論
護理學生核心能力是指護理學生在護理教育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態度,以及培養出人際溝通、創新力、責任與使命感等有機地結合所形成的綜合體系,護理核心能力教學即是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和提升護理學生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3]。美國護理學院學會[4]認為,護理核心能力包括: 技術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在我國護理學生核心能力教學研究及運用最為廣泛的是本科護理學生見習及實習階段[5]。隨著我國教育部所提出的醫學相關專業教學應該“多臨床、早臨床、反復臨床”,護理學生核心能力教學逐步在《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本科護理教學中探討與運用,但是由于普通大專學生普遍較本科生基礎差,學年短等原因幾乎沒有涉足研究,近年來隨著護理招生規模的擴大,我校2016年9月所招收2016級學生中58%均超出同年二本線,這就相對彌補了普通大專生基礎差這一缺陷。因此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普通大專護理專業2016級學生中就嘗試運用核心能力教學方法,旨在提升普通大專學生護理核心能力。
《外科護理學》是重要的護理專業課程,主要在于提高護理學生的外科臨床護理能力。在目前的實踐教學中,外科護理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不僅使學生對外科護理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差,以及缺乏實際操作技能,導致外科整體護理教學服務質量低,同時也不利于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護理學生專業理論考試成績、專業技能考試成績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分均較對照組高。
隨著護理教學研究進展,對于外科護理教學不斷引進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通過老師構建教學思路,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進行病例式教學,可增加患者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隨后進行病例演練教學,學生進行各項操作的反復練習,逐漸將理論知識的灌輸性學習轉變為實踐操作性學習,使學生增加對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提升了臨床操作技能,加強了護理核心能力中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對日后職業生涯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普通大專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外科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可提升護理專業技能水平、促進相關知識的掌握,提高核心能力水平,可在普通大專護理教學中嘗試推廣應用。
我校護理學院自2016年院校合作開展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以來,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也是其中之一,此研究作為我校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教學模式探討的預研究,通過此項研究我們準備在我校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中進行推廣運營。
參考文獻
[1] 陳芊妤,張月娟,廖若夷,等.基于護理核心勝任力的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教學的應用[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5):574-577.
[2] 賀棋,黃紅玉,戴葉花,等.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2(35):3621-3623.
[3] 曾誠,張偉.以培養目標定位醫學生核心能力標準[J].醫學教育探索,2004,3( 1) : 23.
[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 Vision of baccalureate and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thc next decadc.( 2005-01-08) [012-02-26]http: / /aacn.nehc.edu /1'ublications /positions /vision.htm.
[5] 徐翠榮;李國宏;葉南圓;樊慧.本科實習護生核心能力和專業觀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第30期):361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