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載體屬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統,是承載和傳遞教育信息,聯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有效互動的中介之一。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承載、傳遞教育信息,聯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有效互動的文化符號形式。從不同角度可分為不同形態,如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潛載體與顯載體等。
關鍵詞:文化符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介;新視角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8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3-0090-03
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聯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良性互動的橋梁。準確界定載體的概念是科學運用載體,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良性互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關鍵。但由于學者們對載體概念的認識,還存在較大的分歧,從而嚴重制約載體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可見,轉換視角,深化對體的認識成了載體研究的前沿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簡述
當前,學者們對載體的研究,大多是借鑒化學領域中載體的內涵來進行的。但在借鑒過程中,由于缺少合理地吸收和消化,從而導致借鑒過程中出現簡單移植的現象。最明顯地表現在對載體概念及形態的闡述上。雖然學界都認同,載體作為科技范疇,最早出現在化學領域,后來被其他學科所借鑒和實用,其概念為:某些能傳遞和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但在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時,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一種物質形式,還是一種活動形式,或者說二者兼而有之則產生了較大爭議。
第一,活動形式論。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如開會、談話、理論學習、管理工作、文化建設、大眾傳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載體。”[1]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二者有著重要的區別。開會、談話、理論學習、文化建設、大眾傳播、精神文明創建等,是一些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這些活動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包括四項政治教育主體、中介和客體等。這些活動形式本身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開會、談話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但不能將他們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第二,物質形式論。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2]在此,我們且不談如何理解“物質存在”這一范疇,單就與“物質存在”相對應的“精神存在”而言,“精神存在”是否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呢?如“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將上述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肯定是毫無疑義的。因此,把載體界定為物質存在形式,有忽視精神載體的嫌疑。
第三,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論。這種觀點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語言、文字、開會、談話、理論學習、政治理論課程、大眾傳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化建設、管理工作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3]這種觀點將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共同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看似合理,實際上,它除了存在上述物質存在形式和活動形式的不足之外,還存在著邏輯上的混亂,如活動形式與物質實體之間是否相互包含呢?語言、文字屬于物質實體嗎?這些都值得我們質疑和商榷。
第四,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論。這種觀點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運用的,能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信息,并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產生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信息進行反饋的一種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4]這一觀點只是籠統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界定為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避免了載體是物質形式、精神形式以及活動形式的爭論。但在探討具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時,仍然存在著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活動形式相混淆、忽視精神載體的現象。如“常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大體包括語言載體、行動載體、管理載體、活動載體、文化載體、傳媒載體、網絡載體等等,而這些載體形態正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主要內容。”[5]表面上看,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界定為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淡化了物質形式、精神形式以及活動形式的爭論,但在劃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態時,仍然存在將上述幾種形式混淆的問題。
概言之,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承載、傳遞教育信息,聯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有效互動這一功能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到底是什么存在較大爭議。因此,亟需我們轉化視角,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認識。
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符號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自主構建其思想政治素質,共同提高雙方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形式。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要實現良性互動,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系統。其中,載體就是聯接二者有效互動的橋梁。從文化符號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一種人類符號形式。
1.符號:人之本性的彰顯
人與其它生命體功能圈的不同之處在于,在于人類世界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人類生命特殊的新特征,即人的功能圈不僅在量上有所擴大,而且還有質的變化。在使自己適應環境方面,人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除了在一切動物種屬中都有的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之外,人還有一套符號系統。它存在于這兩個系統之間。這個新的獲得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其它動物相比,人生活在一個物理和符號的雙重世界之中。語言、神話、藝術、宗教、道德就成了人類符號世界一部分。人類在思想和經驗之中取得的所有進步都使這個符號之網編織的更為牢固和精巧。人類不再直接面對外部現實,而是通過符號系統間接地面對外部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不是在應付事物本身,而是與自身的符號打交道。人類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圍在語言的形式、藝術的想象、神話的符號以及宗教的儀式之中,只有憑借這些人為的中介,人類才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理論領域是這樣,在實踐領域也是如此。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將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
符號化的思維和行為是人類生活最為突出的特點,人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符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只說到這里,我們還無法將人與動物徹底分開。因為一些動物如類人猿也有一定程度的符號化行為。換言之,某些動物也具有一定的言語。但言語并不是一個單純而統一的現象,它是由各種不同的成分所組成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最初和最基本的言語是情感語言。在動物世界中,也有著豐富的情感語言。但是有一點則是它們所不具備的,那就是它們的這些表達不具有一個客觀的指稱或意義,即它們只表達情感,而絕不能指示或描述任何對象。這就是問題的核心,即命題語言與情感語言區別,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因此,我們說符號是人之本性的彰顯。
2.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一種人類符號系統
由上所述,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是一種符號動物。人類的所有活動,都與符號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人類社會的精神實踐范疇,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自然也是一種符號活動。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社會與其成員,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進行思想政治交流互動,雙方在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自主建構思想政治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6]教育中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方法、載體和話語等。”[7]其中,載體是承載、傳遞教育信息(包括內容、目的、方法等),聯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中介之一。載體要自身的任務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承載教育信息,且為教育者所掌握;二是能夠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產生有效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目的、方法等要架起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才能夠實現。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能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8]毛澤東的這一論述,形象地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任務、方法和載體之間的關系。
由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為教育主體所運用,且能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有效互動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符號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態劃分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類,也是載體研究的關鍵內容。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概念的分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態的劃分也存在較大爭議,且存在劃分重疊的現象。從文化符號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一種符號系統。從這一角度劃分載體形態,存在較大的合理性。因此,載體可分為兩類:即物質載體與精神載體;潛載體與顯載體。
第一,從符號存在的形態角度,可將載體分為物質載體與精神載體。符號有物質符號與精神符號,載體作為一種符號系統,自然也可分為物質載體與精神載體。所謂物質載體就是指承載、傳導教育信息,能為教育主體所掌握,且能夠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有效互動的一種物質符號,它主要包括書籍(期刊、雜志、教材等)、網絡(手機、電腦、電視等)、歷史博物館、英雄紀念碑等;所謂精神載體就是指承載、傳導教育信息,能為教育主體所掌握,且能夠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有效互動的一種精神符號,它主要包括人類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符號,如愚公移山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等,都可以作為精神載體。
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雖然都是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符號,但二者還是有所不同。物質載體看得見,摸得的著,運用起來感官性較強,但在運用過程中容易磨損,且一旦進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不會再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所使用。精神載體,看不見,摸不著,運用起來,感官性差,抽象性較強,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同時使用,且不僅不會磨損,反而會在使用的過程中,其價值日益彰顯。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各有特點,運用得當,會相得益彰。
第二,從載體功能實現的角度,可將載體分為潛載體與顯載體。載體雖有承載、傳遞信息的功能,但能否有效地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互動,順利傳遞教育信息則是一個有待實現的過程。有些載體雖然承載教育信息,如博物館、英雄紀念碑、雷鋒精神、抗洪精神等,但是當它們還未被納入教育活動過程時,即使它承載教育信息,由于無法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有效互動,未能成功傳遞信息,它只能被稱為潛載體;只有那些既承載著教育信息,又被納入到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且能夠有效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良性互動,成功傳遞信息,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載體,即顯載體。“潛載體”和“顯載體”的劃分,能夠讓我們意識到,載體不僅要承載育信息,還要能夠被教育者所掌握,促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有效互動,才是現實的載體。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2] 王升臻.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幾個理論問題[J].理論與改革,2004(12):138-140.
[3]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6:392.
[4][5] 賀才樂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2004:4-5,5.
[6] 王升臻.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再思考[J].探索,2011(05):124-131.
[7] 李俊奎等著.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