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萍
摘 要: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讓人在欣賞的過程中身心愉悅,一首完美的音樂是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動人的節奏、感人的歌詞的。有人稱節奏為“音樂的骨架”,可見節奏在音樂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音樂節奏
節奏好比是一座建筑的根基,如果一個人想在音樂方面有造詣,必須打好節奏這一基礎,節奏感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與審美創造力的有力保證。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為他們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先“聽”為主,提升感受力
兒童對聲音有先天的靈敏性,這與在母體中的“音樂培養”有一定的關系:胎兒時在母體中的心跳節奏、脈搏跳動、呼吸等,無不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和節奏感,可以說兒童從小生活在“音樂的王國”里,如果教師對兒童的這一生理現象加以合理運用的話,勢必對音樂教學帶來驚人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感受周圍環境的動態,汽車呼嘯而過的“嗚嗚”聲音,小橋流水的“嘩嘩”聲,樹葉隨風的“沙沙”聲,夏季雷聲的“轟轟”聲,車輛往來的“嘟嘟”聲,時鐘擺動的“嘀嗒”聲……大自然的聲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傾聽,哪里都有音樂,哪里都是節奏的美感。
二、“讀”出感覺
讀節奏譜。在學生了解簡單基本的節奏之后,筆者和班上的學生達成一個共識,把音符分成不同的節奏譜,將全音符我們規定為“行云漫步”;把二分的音符說成“慢走”;把四分音符說成“走”;把八分的音符說成“疾步走”;把十六分音符說成“跑”,這樣約定俗成的說法,正好迎合了節拍的快慢,然后監督學生遵循從簡到難的練習步驟,通過長時間的鍛煉,學生們的音樂節奏從“認節奏”到“熟悉節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編短句、串兒歌。兒童對比較簡短的兒歌或詩句感興趣,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展開有效的教學,根據不同的短句或詩歌進行有效的改動,不僅開發學生的想象、編寫能力,還能通過他們編寫的兒歌加深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如:“一個和尚,挑呀挑水喝,兩個和尚,抬呀抬水喝,三個和尚,沒呀沒水喝。”根據這樣的歌詞,有的學生改編成如下歌詞:“那邊的路上,人呀人真多,這邊的路上,人呀人也多,那邊的路上,人呀人更多。”還有的學生編成如下歌詞:“一片葉子,飄呀飄進河,兩片葉子,飄呀飄進河,三片葉子,飄呀飄進河呀”……教師還可以讓這些編寫歌詞的學生自己讀一讀,唱一唱,讓全班學生體驗不同的歌詞唱出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讓大家感受節奏的魅力與趣味。
三、即興伴奏,給學生節奏體驗
即興伴奏,也就是在無任何安排或策劃的前提下進行的演奏。在音樂課中,這樣的體驗往往會讓學生眼前一亮,精神為之振奮。在小學音樂課中,教師往往采用鋼琴作為演奏的主要工具,如果在課上突然一改以往的彈奏風格,比如采用古箏、風琴等伴奏,學生肯定會眼前一亮,學習興趣大增,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前,會組織學生對近期所學的歌曲進行演唱。比如,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學生在溫習剛唱過的《白鴿》,筆者決定來段即興伴奏,根據學生的演唱進行了古箏伴奏,隨著學生的演唱加上筆者的伴奏,全班學生不由自主也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輕聲哼唱,全班的氣氛被帶動起來了。在筆者的古箏伴奏中,既體現了對演唱者的鼓勵,也是對筆者自己的一種提升,同時還帶動了全班同學的活躍性,給本節課帶來非同尋常的情感體驗。
四、興趣小組,促進學生節奏感生成
興趣小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既可以實現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筆者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通常會提早進入教室,利用課前的幾分鐘在課堂先給學生演奏一遍當節課要進行的音樂,讓學生提前有個心理準備,當學生循著音樂的節奏走進教室的那一刻,臉上洋溢著喜悅的表情和陶醉,個個慢慢入座,提前進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比如,在教《爺爺為我打月餅》這一課時,筆者先給學生進行了演奏,然后讓學生結合小組進行小組間的合作演唱,這樣能發現彼此演唱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彼此指出互相修改的意見或建議。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鍛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還加強了他們對音樂的節奏感的培養。
總之,音樂教學是一個美的享受過程,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領略到音樂的魅力,就必須首先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音樂產生不能自拔的需求狀態,這樣才能發揮他們自身的積極主動性,進而產生創作的沖動與靈感,創新出更多新奇、有個性的音樂作品。在小學低年段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不管用哪種方法,教師都要本著激發學生的體驗欲、感受欲、表現欲,前提是教師自己要先做一個有心人,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感受美的心,帶動、感染學生。
參考文獻:
[1]徐娟.小學音樂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13).
[2]繆思思.把握音樂的脈搏:培養小學階段學生音樂節奏感的教學探究[J].音樂時空,2015(10).
[3]童琳.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16(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