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輝
摘要 采用裂區試驗設計,研究梯壁上黃花菜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經營措施對黃花菜和油茶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油茶林梯壁栽植黃花菜,不同黃花菜經營措施對黃花菜、油茶生長發育都有影響,但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對黃花菜影響較大,對油茶影響較小。黃花菜種植以密度30 cm×30 cm、采用較集約經營措施較為適宜,對黃花菜和油茶生長發育都有利。
關鍵詞 黃花菜;油茶;種植密度;經營措施
中圖分類號 S6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53-02
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亦稱金針菜、忘憂草、萱草,屬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蕾經殺青或曬干,可食用。葉寬大、常年翠綠,花朵多,色呈淡黃色,根近肉質,中下部常呈紡錘狀膨大。黃花菜花蕾營養豐富,尤其是磷素含量高于其他蔬菜[1],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具有良好的健腦、抗衰老的功效,還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是高血壓患者的保健蔬菜[2-3],同時還具有健胃、通乳、補血的功效,根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葉有較好的安神作用,黃花菜全身是寶,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黃花菜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粗壯發達的近肉質根系,可固土保水。黃花菜是我國特有的土產,遠銷海內外,在國內外有廣闊的市場,銷路旺盛,價格不斷上揚,是一種多功能、很有發展前途的森林蔬菜。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在南方丘陵紅壤地區廣為栽培,油茶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茶油供食用,其種子含油率達到30%以上,遠遠高于豆油、花生油和菜油,VE含量是橄欖油的1倍以上[4],且含有茶皂素、多糖、蛋白等,油質超過油橄欖[5-6],茶油橙黃色,色清,味香,品質高貴,符合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稟性,是當今食用油中的精品。我國年產油茶籽約100萬t,產油26萬t[7],仍然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茶油的需求。油茶喜陽性的生活習性,要求有充足的光照,不耐上層蔽蔭,傳統經營油茶林多林地裸露,在較大強度人為干擾下,容易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為了減少地表徑流,也為了采摘方便,采用改坡為梯+前壟后溝+反坡整地工程技術措施是緩解油茶林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開展油茶林梯壁上套種黃花菜既可以作為植物籬起到減少、緩解水土流失的作用,又能夠充分利用油茶林中間隙地,提高林地生產力,是一種具有生態價值、又有經濟利益的較好經營模式。但如何在油茶林梯壁上合理、高效地經營黃花菜鮮見報道。本文于2012年開始在明溪縣蓋洋鎮油茶林梯壁上進行套種黃花菜試驗,探討油茶林梯壁上套種黃花菜的可行性,旨在總結一套在油茶林梯壁上種植黃花菜的經營技術措施,為今后油茶林梯壁開發利用提供可借鑒的林業生產實踐經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明溪縣蓋洋鎮(位于東經117°0′20″~117°13′40″,北緯26°0′20″~26°34′30″),地處明溪縣西北部,地形屬于武夷山東南側延伸支脈丘陵地帶。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大陸性兼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3 ℃,最高氣溫38.5 ℃,最低氣溫-8.1 ℃,全年≥10 ℃積溫為4 976.6~5 732.5 ℃。年輻射量達416.3~436.0 kJ/cm2,無霜期228 d,霜日20~38 d。日照時數1 788.6 h,空氣相對濕度81%,平均降雨量1 755 mm。試驗林設在蓋洋鎮湖上村34林班12大班6小班,海拔230~380 m,坡度22°左右,土壤為發育于橄欖玄武巖的基性巖紅壤,pH值為4.8~5.7,土層厚度一般>100 cm,表土層(A+AB層)20~40 cm。2012年春采用二年生贛無系列芽苗砧嫁接苗造林,造林密度約600株/hm2(株行距3.3 m×5.0 m),主要植被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et Laut.)、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小葉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鐵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等。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在梯壁采用裂區田間試驗設計,以不同經營密度為主處理區,共設2個水平,分別為處理P3,株行距30 cm×30 cm,在梯壁(含壟帶,20~30 cm,下同)錯位栽植,黃花菜植株為分株苗;處理P5,株行距50 cm×50 cm,在梯壁錯位栽植;副處理區為不同經營措施,共設3個水平,分別為處理S1,清除梯壁上雜草,挖暗穴(穴規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6—8月每月各除草1次,不施肥;處理S2,清除梯壁上雜草,挖暗穴(穴規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5—6月每月各除草1次,在6月除草后,選擇雨后追施精致有機肥(福建三明民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有效養分為有機質≥30 mg/kg、純N 16 mg/kg、P2O5 8 mg/kg、K2O 8 mg/kg)750 kg/hm2,均勻撒施在黃花菜植株上方5 cm處;處理S3,直接在梯壁上現挖現栽黃花菜,栽后不除草、不施肥作為對照(CK)。每一小區均為100 cm×200 cm。處理P3小區,上下取3株,左右取7株;處理P5小區上下取2株,左右取4株,3次重復。2017年每木測定油茶林地徑、樹高、冠幅乘積,調查測定黃花菜種植成苗率及分蘗叢數、抽薹枝數、花蕾鮮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黃花菜的生長狀況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密度黃花菜的生長狀況有所不同。從栽植成活率分析,處理P3栽植成活率達到93.3%,處理P5為92.5%,兩者相差不大,栽植成活率都比較高。但與鄰近(相距30 m左右,CK2)裸地邊坡栽植的黃花菜栽植成活率(87.2%)相比,處理P3、P5栽植成活率分別提高了6.1、5.3個百分點。黃花菜喜溫暖、濕潤的生長環境,雖然黃花菜因具紡錘狀的肉質根而貯水、保水功能較好,在山地可以栽植,但要適應山地環境,在林業生產實踐中,還應注意林地選擇。在山地栽植黃花菜應選擇山坡中下部、凹部、洼地土壤深厚、肥沃、疏松的地塊種植,在上層有林木側方庇蔭的林下栽植可以提高栽植成活率,但要注意控制透光度,較大郁閉條件下栽植黃花菜對其生長發育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在油茶林空隙梯壁上栽植黃花菜,可以有效利用油茶林木的側方庇蔭,又有一定上方光照,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就栽植成活率而言,處理P3、P5對黃花菜栽植成活率影響較小,株行距可選擇30~50 cm×30~50 cm,但建議采用錯位栽植,以攔截、減緩水、土、肥流失。
從表1還可以看出,處理P3平均株高為40 cm,平均分蘗叢數為3.1叢/株,平均抽薹數7.3枝/株,花蕾質量3.5 g/個,鮮蕾產量8 210.9 kg/hm2;處理P5平均株高為44 cm,平均分蘗叢數4.4叢/株,平均抽薹數10.2枝/株,花蕾質量4.0 g/個,鮮蕾產量6 642.2 kg/hm2;與處理P5相比,處理P3株高、平均分蘗叢數、平均抽薹數和花蕾質量分別降低9.1%、29.5%、28.4%和12.5%,這些因子的差異均與栽植密度有關。栽植密度較大的處理P3,黃花菜植株間為了促進株高生長爭奪光照,但平均營養空間減少,影響了分蘗和抽薹數量,花蕾質量相對應有所降低。處理P3由于栽植株數較高,鮮蕾產量較處理P5增加23.6%。經方差分析,處理P3與處理P5鮮蕾產量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不同栽植密度對黃花菜生長狀況有影響。處理P3栽植密度較大,黃花菜質量有所下降,但提高了單位面積鮮蕾產量,同時在油茶林梯壁上套種黃花菜主旨是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態功能,栽植密度較大,具有較大的潛在生態效應。因此,建議栽植密度采用處理P3,即黃花菜栽植株行距為30 cm×30 cm。
2.2 不同經營措施黃花菜的生長狀況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經營措施下黃花菜生長狀況存在差異。無論是黃花菜的高度、分蘗數、抽薹數、花蕾質量和鮮蕾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S2>處理S1>處理S3(CK)。隨著集約經營水平的提高,黃花菜的生長量和質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處理S2平均株高為48 cm,平均分蘗叢數為4.9叢/株,平均抽薹數10.8枝/株,花蕾質量4.3 g/個,鮮蕾產量17 897.3 kg/hm2;處理S1平均株高為43 cm,平均分蘗叢數為3.8叢/株,平均抽薹數7.6枝/株,花蕾質量3.5 g/個,鮮蕾產量7 849.4 kg/hm2;處理S3(CK)平均株高為35 cm,平均分蘗叢數為3.4叢/株,平均抽薹數5.7枝/株,花蕾質量2.9 g/個,鮮蕾產量4 248.8 kg/hm2。處理S1與處理S3(CK)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蘗叢數、平均抽薹數、花蕾質量和鮮蕾產量分別增加22.9%、11.8%、33.3%、20.7%和84.7%,表明處理S1黃花菜生長量和質量高于處理S3(CK),說明適當的林地整理(挖暗穴)和除草對黃花菜生長發育有利。處理S2與處理S1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蘗叢數、平均抽薹數、花蕾質量和鮮蕾產量分別增加11.6%、28.9%、42.1%、22.9%和128.0%。處理S2與處理S3(CK)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蘗叢數、平均抽薹數、花蕾質量和鮮蕾產量分別增加37.1%、44.1%、89.5%、48.3%和321.2%,表明處理S2黃花菜生長狀況優于處理S1、處理S3(CK)。由此說明,在油茶林梯壁種植黃花菜采取挖暗穴、除草和施用精制有機肥可以促進黃花菜生長與發育。從防止水土流失角度分析,應盡量避免在梯壁上進行人為干擾,在梯壁上除草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但倘若不除草,林間尤其是邊坡裸地由于光照較充足,蔓生較多五節芒、白茅等惡性雜草,與黃花菜爭奪光照、水肥,影響黃花菜生長發育。因此,采用除草措施是必要的保證性措施,但要注意選擇除草季節。明溪縣蓋洋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7—8月會受到熱帶風暴的影響,降雨量較大,除草期選擇在6月以前較為適宜,做到除小、除早、除了。黃花菜生長、分蘗、開花都需要大量養分,需肥量較大,追肥可以促進黃花菜生長與發育,追肥以追施精制有機肥為好。精制有機肥含有較高有機質,不僅可以補充黃花菜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N、P、K大量營養物質,而且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Ca、Mg、Mo、B等中微量元素,尤其是含有較高的有機膠體,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穩定性和抗逆性,增強保水護土能力。
2.3 黃花菜不同栽植密度對油茶林生長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P3油茶林樹高、地徑、冠幅乘積分別為3.42 m、5.5 cm和7.14 m2,較處理P5分別增加11.8%、3.8%和6.3%。經方差分析,處理P3和處理P5樹高、地徑和冠幅乘積間差異均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處理P3較處理P5油茶林生長的狀況略好,說明梯壁上黃花菜栽植密度對油茶林木生長的影響與梯壁上較高密度栽植黃花菜降低水土流失程度以及提高林分內空氣濕度和土壤含水量有關。但這種影響具有時效性和空間差,早期的影響并不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延伸將對油茶林產生更大的作用,有關這方面的試驗結果將深入觀察。
2.4 黃花菜不同經營措施對油茶林生長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S2油茶林樹高、地徑、冠幅乘積分別為3.57 m、5.6 cm和7.16 m2,較處理S1分別增加15.9%、5.7%和0.6%,較處理S3(CK)分別增加18.6%、5.7%和3.0%。經方差分析,處理S1與處理S1、S3(CK)樹高、地徑、冠幅乘積間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表明油茶林梯壁上栽
植黃花菜采取不同經營措施,對黃花菜的生長、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而對油茶林生長影響較小。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油茶林梯壁栽植黃花菜,不同黃花菜經營技術對黃花菜、油茶生長發育都有影響,但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對黃花菜影響較大,對油茶影響較小。
黃花菜種植密度以株行距30 cm×30 cm較為適宜。
黃花菜采用較集約經營措施[即清除梯壁上雜草,挖暗穴(穴規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5—6月各除草1次,6月除草后選擇雨后追施精制有機肥750 kg/hm2,均勻撒施在黃花菜植株上方5 cm處[8]]對黃花菜和油茶生長發育都有利。
4 參考文獻
[1] 毛建蘭.黃花菜的營養價值及加工技術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8(3):17-18.
[2] 湖南省經濟作物局 怎樣栽培黃花菜[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 曠碧峰,劉陽華,高雙紅.黃花菜高產、優質栽培與加工技術[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5(4):1-5.
[4] 莊瑞林.中國油茶[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5] 油茶科學中心.油茶高效實用栽培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6] 馬力.茶油與橄欖油營養價值的比較[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7,14(6):19-21.
[7] 張日清,王承南,李建安,等.關于油茶現代產業化體系建設的戰略思[J].經濟林研究,2010,28(2):146-150.
[8] 吳紹山,周雨波.慶元縣張村鄉錐栗園套種黃花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