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本文重點介紹了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一是在教學中通過有趣巧妙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二是積極創造學教和諧心理環境引發學生樂學好學的求知欲,三是有效應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進生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四是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引言
在小學新課標的標準下,小學數學要關注數學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數學學習習慣與數學思想的培養等三維目標。在數學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具教育價值的方式。數學老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關注學生的神態、表情及學習的心理反應,將良好的心理素養的培育滲透在學生日常的學習過程當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二、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
1.在教學中通過有趣巧妙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我們的教育教學內容如果有著新奇的呈現,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保持持續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好玩、好動,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參與認識活動,他們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從樂趣中產生的。而低年級的學生的認識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而無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點引起的。如果教法千篇一律,或生搬硬套某些教法,學生就會感到厭倦。
2.積極創造學教和諧心理環境引發學生樂學好學的求知欲
現代生理、心理學家發現,當人的身體處于放松和協調的狀態時,大腦最靈敏、最活躍,對信息做出較快的反應。在良好的心境條件下,大腦神經會分泌一種激素,使人產生愉快感,并增進大腦的活力。我們發現,教育教學中,要積極呵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產的輕松愉悅。要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學過程當中,有一年級的孩子做錯了題目,教師盡量減少生硬的批評,比如面對小朋友說:“不行!不行!錯太多了,重做!”而要多一點給予學生鼓勵與點撥。對那些學習上暫時落后的學生,更不能歧視,要“偏愛”,同情,關心他們。如筆者任教的班級有一名叫王XX的學生,她對語文知識比較興趣,但是,她對教學卻非常討厭,一旦上數學課,她總是情緒低落,常常會說出:“又要上討厭的數學了。”我鼓勵他,你的數學一定能學好的,還常常給她講一些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對低年級兒童的教學還要用和藹的面部表情,溫和聲調,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尤其重要。
3.有效應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進生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新世紀人才必備的心理特征,重點就在于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生生存。可以說,合作學習是學習的方式與生存的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難點,得到了贊許,他們的合作意識漸漸產生。教師從學生的合作中發現點滴進步就及時鼓勵,并創造小組展示的機會,加大力度強調小組合作帶來的樂趣與收獲。久而久之,學生變主動學習交流,伙伴之間更加親密,團結一致與他人合作的觀念在他們的內心漸漸塑造起來。另外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磨煉小朋友的意志。
4.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中,可以偶爾給學生講述一些數學故事,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數學家歐拉的故事時,學生知道了有關數學家歐拉的人生坎坷經歷后,深受教育。多數學生認為,有缺陷的人尚能作出舉世矚目的貢獻,靠的就是鍥而不舍的這種精神,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名人的那種不斷求索的品質與精神。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當中。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組成了一個協調統一的教育整體。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地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優化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關注低段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表現,通過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方法滲透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智娜.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216.
[2]唐明發.利用學具操作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J].東方教育,2015,(6):270-271.
[3]李萬昌.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J].學周刊,2016,(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