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楠 王眾杰
摘要:眾所周知,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而起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則是先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與教師進行課堂的互動交流,從而使所學知識得到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而在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提升的過程中,教師的學科素養、教育教學素養、信息技術素養以及教育智慧等共同決定著翻轉課堂教學的質量。本文就是對翻轉課堂應用中教師所需要注意問題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數學;教師成長
一、翻轉課堂的起源
翻轉課堂式教學,最早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鎮學校“林地公園高中”。由于該校地理位置的原因,許多學生常由于各種原因而錯過正常的教學,而且學生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往返學校的路上,導致很多學生由于缺課而學習跟不上。在2007年春,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 薩姆斯兩名化學教師為了幫因缺課而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同學 , 開始錄制課堂教學內容,并通過 YouTube 把錄制
好的視頻上傳到網上,這樣缺席的學生可以把錯過的課程補上,其他學生也可以利用視頻對知識進行強化和復習。
與此同時,兩位教師注意到,學生真正需要教師是在他們完成作業遇到做錯問題、或者疑難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而知識的學習是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因而,兩位教師逐漸構建了借助于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制作的微視頻為載體將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過程顛倒過來的教學——翻轉課堂教學。
二、什么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 Model”,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堂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堂內,以便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所謂翻轉,主要是為了重新建構了學習流程。在傳統教學模式里,學生一般是在學校里聽老師講課,課后復習、做作業、然后參加考試。而在翻轉教學模式里,學生是先通過老師制作的教學視頻在家中利用電腦來自學。到課堂上,做一些實踐性的練習,并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才會進行指導,而不是當場講授新課。在課堂上,學生將概念應用于實踐,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主題,而教師只是課堂的指導者。
相比于傳統課堂,其特點是“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旨在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促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翻轉課堂中,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的發現與疑難的解決,各抒己見地表達、獨特的思考視角——有靈性的學生與充滿活力的課堂。
三、“翻轉課堂”各階段中教師技能
教學技能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轉課堂的出現對教師的教學技能的要求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翻轉課堂理念下數學教師不僅應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更應具備篩選、整合數學信息的技能、自學并制作數學微視頻的技能以及正確使用各種數學專業軟件的技能。
1、課前微課的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前微課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這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翻轉課堂平臺是北京四中網校,由于教學微視頻是翻轉課堂的核心,所以對于微課的選用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微課的選擇上,不僅要選擇質量較高的視頻,還要考慮視頻的趣味性,這需要教師對課程精準的把握,以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另外,初中生持續的注意力較短,因此視頻長度不宜過長,以5到10分鐘最佳,而且微課的數量不宜過多,總課時每天2到3個最好。現有的平臺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資源,不一定非要自己錄制,其中數學的微課做的較好的是“洋蔥數學”,兼顧知識的掌握與趣味性相結合,難易適中,思維清晰,講解細致。
在微課前期學習上,需要在學校給予一定時間的示范,教師利用上課時間,一起共同觀看微課,教會學生對于需要計算或者記錄的部分要暫停,留給一定的時間,并提醒他們在家也要如此,反復演練,形成習慣。微課的完成情況往往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狀況,因此,保證高質量完成微課則是課堂成功的關鍵。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教學實踐中,如果無法在校監督學生完成微課,則需要加強家校溝通,督促家長監督學生高質量完成微課的學習。
2、課堂生成方面。
關于課堂生成,微課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壓縮版,翻轉后的課堂教學也不是微課的放大版,兩者是優勢互補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替代和相互重復。
翻轉課堂式的教學得以開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假設和前提就是承認學生可以不依靠教師的灌輸,而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持,進行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來學習知識。其實這就是蘇伽特·米特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任何學生可以教會自己和朋友任何知識和技能,而學習的最大樂趣和動力是可以教會其他人學習。
翻轉課堂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技術支持的自組織學習借助教學視頻的支持,學生可以自己組成學習小組,不僅完成對知識的個性化學習,而且通過協作探究、展示交流、意義建構,完成自己對知識的拓展和創新,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在自組織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更好地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流程。
翻轉后的課堂教學內,教師的角色從以前的“講臺上的傳授者” 變成了“學生身邊的指導者”。因此如何做好對學生的有效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成了每位教師的難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關注學習內容的拓展。所以翻轉課堂上,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啟發,是翻轉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這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知曉,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熟練的把握,并能夠根據學生的狀態找到實現學習目標的策略與方式。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非常熟悉數學的知識體系和思想方法,與此同學在和學生交流互動中,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反應。
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生成呢?筆者認為基于數學學科特點,有以下幾個階段可供參考:
第一階段:動機階段。
這是課堂的開始,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激發學生動機,引起學生對當前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并告知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確立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期望。這一過程非常快速,也可由學生自行回答。此階段時間不宜過長,卻要明了精準,展現出的教育智慧和藝術,靈活恰當地運用教學手段。
第二階段:領會習得階段。
將當日的內容進一步強化,能過對學生作業中問題的反饋,將個案中所體現出來的共性問題給予恰當的指導。將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編碼后先儲存在短時記憶里,然后將它們進一步編碼加工進入長進記憶中。而在課堂內這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輔導學生,是基于學習平臺的幫助或者課前教師的批閱,教師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關況與學習困惑。在翻轉的課堂內,雖然教師的講解少了,看起來教師的角色不再那么凸顯,但其功能實際上是越來越重要的。
第三階段:強化概括階段。
對于數學而主,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應用時往往并不是在與最初學習時相同的情境中進行的。教師當然也是希望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各種類似的情況中,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學習過程要有一個概括的階段,也就是知識的遷移過程。為促進知識的遷移,教師要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學習,尤其中進得知識的強化以后,要升級知識的應用情境,提升習題的難度。同時給學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機會,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概括和掌握其中最要本的原理和原則。
而在此教師需要的是:頭腦里裝的是數學知識,眼里看的是學生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反應,心里要想的是如何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這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和教學智慧的挑戰。
第四階段:作業階段。
作業毫無疑問是教學的重要反饋形式,而在作業的完成上,應該讓學生像是完成一次小測驗一樣,不僅要題目適宜,還要規定恰當的時間,以及需要學生端正認真的態度。《Make It Stick》一書當中,作者向大家解釋了這樣一個原理:人們在學習某個知識上花費的精力越大,那么學習效果越好,而且,相應記憶也會更加持久。當人需要絞盡腦汁來回憶這些知識和信息的時候,實際上是在長期記憶之上重構知識,在這一點上,與從短期記憶直接獲取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多人會認為測驗或考試只是一種評估學習進度的工具,但實際上,相關研究已經表明,測驗或者考試,也是一種自主尋回學習方法,它們是極其有效的學習工具。所以,將作業當作測試來做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單單只是檢測學習成效的。
要想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取得發,首要任務是轉變師生的角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下、課上自主學習和協作探討,并通過針對性題型幫助學生內化課堂知識,以此實現教學目標。
結語:數學學習的一個主要價值就是有利于人們思維方式的改進,并能使人們逐步學會更清晰、更合理、更深入地思考問題。而這也正是翻轉課堂所強調和提倡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自然就應當將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自己的工作與學習之中,以真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不斷反思,以學促學,與學生一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曹曉燕. 對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 2016, 23(3):44-44.
[2] 陳亮. 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考試周刊, 2016(104):75-75.
[3] 范勝芬. 淺談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J]. 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 2010(12):60-60.
作者簡介:郭淑楠,女,河南新鄉人,中教二級,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王眾杰,男,內蒙古人,講師,主要從事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