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民
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網絡智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網絡貸款門檻低,放款快的方式成為急用錢的人首選。但給一部分自制力弱的大學生帶來了不良后果。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盲目借貸,導致無力償還,造成了嚴重的悲劇發生。加強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網貸”安全教育研究,嘗試著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有助于實際工作的開展。
1 大學生網絡貸款現狀
近年來,高校因網貸導致學生自殺的案例并不少見。在諸多的自殺案例中不難發現,大學生網絡貸款數額巨大,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最后無力償還,選擇了結生命。難道大學生網貸僅僅是這些放棄生命的學生嗎?來自2015年騰訊科技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不同地域被調查的8000名高校大學生中,有過網絡貸款行為的大學生比例為21%,沒用過但有興趣使用的比例為50%。其中有62.2%的大學生利用網絡分期貸款購買了數碼設備,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商品;其次分別是游玩(占10.7%)、學費(占8.5%)、衣服鞋帽(占6.9%)、聚餐買零食(占2.6%)、化妝品(占1.8%)等。在這些項目中,除學費和衣服鞋帽外,其他77.3%的消費并非為了購買生活必需品。
從騰訊科技調查數據來看,一是使用網絡貸款大學生比例大。二是使用網絡貸款主要消費用于購買時尚奢侈品。
2 造成大學生網絡貸款原因
大學生網貸原因有多種,有家庭經濟因難的,有自身消費過高的,有上當受騙的,有過度攀比的等。但從大學生施教育方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2.1家庭教育方面
大學生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盲目攀比,利用網貸進行過度消費。是一種缺乏責任感表現,不負責行為。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一部分家長從小教育孩子時,經常說“你只要認真讀書,別的事都不用管”。似乎孩子不是家庭成員。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是欠考慮的。因為缺乏與孩子分享“辛酸的”味道,缺少了責任感培養。因此,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安排培養孩子責任感,能增強他們責任意識,有利于他們成人有擔當精神。
2.2學校教育方面
由于網貸可以輕松地滿足學生的虛榮和攀比心理。大學生虛榮和攀比心理在高校中非常普遍,甚至形成了一種不良風氣。因此,少數學生靠網貸來獲取資金,購買名牌手機等時尚奢侈品,用此來滿足自已虛榮心。學校教育過程中,對此現象大多采用說教方式,讓同學們大要攀比。但效果不佳。因此,學校缺少有力措施引導學生行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3社會教育方面
在新時代中,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無時無刻影響著人們思想與生活。而大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時代信息的群體。如今的車貸、房貸就是一種鼓勵超前消費行為。提前消費,透支消費等觀念就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為了“享受生活”,在沒有充分的資金支持下,就盲目地借貸。便利的“網貸”就成了他們首選。
2.4自我教育方面
大學生缺少自我教育也是導致他們網貸的原因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已經是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人。一部分大學生任由自己發展,對社會事件不加以辯別,不進行思考,盲目從眾,得過且過。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
3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網貸”安全教育模式
如何控制大學生網貸安全,需要多方面配合,共同保護,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做好網貸安全教育,
3.1把握源頭,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首先家庭教育中要培養孩子良好責任意識,即讓孩子承擔部分家務事。其次是要保持良好溝通,即家長要定期與他們保持溝通,關心詢問生活學習狀況。再次家長要定期與老師保持溝通,即家長多與老師保持聯系,了解他們在學校的表現。
3.2鍛煉自己,讓自己對自己負責
新時代大學生應加強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當家”本領,學會“過日子”。即一是事件發生時,多問為什么,值不值,多進行權衡。學會依據家庭經濟狀況進行合理消費,學會冷靜思考,學會與積極的人共事,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力提升上。二是面對資金困難或發生某事件時,不要擔心被罵,怕出丑而隱瞞去網貸,要多咨詢同學、老師、家長。
3.3搭建堡壘,為大學生筑起防火墻
學校應自覺做好“網貸”安全教育主體,積極開展“網貸”安全教育。一是學校結合實際案例,定期宣傳網貸給大學生帶來危害,并讓學生簽訂拒絕網貸承諾書。二是學校正面倡導正確消費意識,營造勤儉節約的風氣。三是利用新生開學時留下家長聯系方式,并了解家庭經濟狀況,建立不定期與家長溝通制度。四是建立學生貴重物品登記制度,及時了解學生消費情況。五是建立同學相互幫助制度,一旦發現有同學有網貸的想法,立即報告輔導員老師。
3.4完善制度,建立規范網絡借貸流程
“網貸”是新時代網絡背景下發展出來產物,既滿足了人們日常需要,也給少部分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加強社會監管力度。把網絡借貸列入金融機構范疇,嚴格推行網貸準入機制,規范“網貸”平臺運行范圍,明確服務對象,促使網貸手續規范化、標準化,如果大學生未經過家長同意,不允許貸款,對違背法律要求需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由此來維護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
(作者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