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梅 呂文平
摘要:如今國內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人才的需求逐漸提升,同時社會不斷提高對人才的要求,現階段人才是需要在各個方面具備極強的素質,不僅僅是對知識以及技能的考察。小學語文課的開展直接決定學生未來各個領域的發展,是基礎性的學科,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小學語文課上除了進行知識的傳授,德育的滲透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讓小學生實現更好的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18-0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economy is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its demand for talents. At this stage, talents need to possess extremely strong qualities in all aspects, not just the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arious fields in the future, which is a basic subject. In this case, besides imparting knowledg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so that pupils can achieve bette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Classroom teaching;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前言:現階段德育是各個學科要進行滲透的一種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課上也是如此,德育就是讓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以智力的開發為主,形成一個新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課上德育出現一定的缺失情況,教師要加強對小學語文課德育功能的發揮,讓學生實現全方位的進步。
1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生主體性缺失。在小學語文課上很多時候學生還是沒有體現出主體性,因為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會因為教學進度的原因,忽視學生的實際及需求,依據自己的教案來進行授課。這種情況下德育沒有滲透進教案中,導致小學語文課整體上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對小學語文課失去了興趣,無法讓德育的目標順利實現。一些教師認為小學語文課就是為了讓學生積累漢字,是一種基礎知識傳授。對課文進行背誦就可以了,但其實這樣的理念是非常滯后的[1]。
1.2德育的形式化。現階段很多時候教師選擇的授課方式,雖然是表面上進行了德育,但是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比較形式化。因此可以看到教師在小學語文課上,課件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上也是非常忙碌,教師在前面是滔滔不絕,但其實學生真正在小學語文課上學習到的并不多,僅僅是一種形式化的學習,忽視了真正的學習目的,也是影響到學生的實際發展。讓師生之間都是比較忙碌,但是學習的重點還是沒有明確[2]。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對策
2.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德育滲透下教師開展小學語文課,需要將學生主體性突顯出來,學生才是小學語文課上的主人,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對課堂進度進行操控好。這樣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上就能發揮出自身想象力,學習積極性就會有所提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后進行作業布置,讓學生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然后小學語文課上學生可以進行講解,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樣學生就會在小學語文課上對內容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是可以將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上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對德育的滲透也是會更加深刻一些。如在小學語文課上學習《走進圖書館》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看過的書籍,然后提出問題,"大家是從哪里看到這些課外書的呢?"學生不斷回想,就會發現除了書店以外,圖書館也是有著很多的書籍。隨后教師可以對課內的內容進行引入,然后在學習后教師讓學生將一些家里的書帶入到班級,在班內成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大家可以分享這些書記,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的道德思想道德提升[3]。
2.2突出學生的能力本位。新課改提出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要以教材為主,依據教材展開講解,并實現進行德育的滲透。但其實教材起到的作用是一個橋梁,教師可以將一些課內的德育內容與教材結合起來,創設出一個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圍下進行知識的獲取。如學習《給予是快樂的》,教師可以學生對文本進行學習的同時,聯系一下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給予和分享是一種非常正能量的行為,讓學生對教材的本質更加理解,不會出現枯燥感。
結論:總之,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對德育進行適當的滲透,德育是現階段在小學語文課上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新課標的主要要求,如今來看德育的開展還是需要教師樹立良好的意識,并重視德育的滲透。
參考文獻:
[1]蒯威.讓小學語文課堂閃爍理性的光輝——以《泉城》教學為例談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的訓練[J].遼寧教育,2018(23):94-95.
[2]夏靜潔.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老人與海鷗》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8(29):64-67.
[3]孔鳳蓮.導圖式課堂日記,讓孩子語文核心素養根深葉茂——有效提問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