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梅
摘要:地理這一學科具有著較強的趣味性、人文性,其中包含著諸多的內容,如大千世界的變化、山岳的滄海桑田等,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壯麗景觀、地球生長等,對于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人文意識的增強有著不可代替的效用。因此,初中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也應巧妙的抓住學科特質,致力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等,以此來展現學科價值,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基于此,本文將以此為話題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39-01
Abstract:geography of this subject has the strong interest, humanism,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content, such as the change of the boundless universe, mountains of passage, etc., can let students in learn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magnificent landscape and growth of the earth, for expanding students' knowledge, has not instead of the utility of humanities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Therefore, in geography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also skillful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so as to show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 and further sublimate the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take this as the topic of research, hoping to play a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work.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humanistic spirit; penetration research
前言: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對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傳授給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外,也應充分的結合學科特質,致力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展現出地理學科的價值,使學生收獲更多。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以此為導向,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最大化的展現出教學的人文性,使教學目標得到一一達成。
1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意義
1.1強化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其所包含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如,種族、經濟、人口、民族等,涉及的范圍非常廣[1]。因此,初中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就可以讓學生將人口、氣候、環境與自身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真正的明白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1.2彰顯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 在滲透人文精神的過程中,人才是主體所在,要求教師在實際滲透中,應積極的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探究、思考,應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知識需求等,力求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化的彰顯出來。因此,在此模式下,就有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將課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2]。
2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對策
2.1結合學科特質,滲透人文精神。初中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在滲透人文精神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據地理學科的特質,來制定相應的人文目標,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入到教學目標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有的放矢,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更具情感性、人文性。
例如,在講解"行政區域"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應讓學生懂得"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讓學生懂得應堅決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通過這樣人文精神的滲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也能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助于其人格的發展與完善,力求將地理學科的特質及價值最大化的彰顯出來。
2.2挖掘教材資源,滲透人文精神。在初中的地理學科中,大部分的地理知識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急需教師的挖掘及滲透。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將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受到更多的感染、激勵、啟發、觸動等,將人文精神的內涵、特質展現出來。
例如,在講解"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的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結合當地的一些企業、工廠的生產及污染情況等,讓學生懂得各種污染物對環境、自然所造成的破壞,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想出一些防治措施,從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為學生的全面、綜合性發展助力。
2.3增強責任意識,滲透人文精神。地理教學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戰爭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都可以使學生在認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自己對社會、國家的責任,這是教師滲透人文精神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巧妙的抓住這一點,來達到預期中的滲透效果,使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達到最佳。
例如,在講解"中東地區"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設置一個問題:"為什么中東地區的戰爭常年不斷呢?"讓學生在分析、探討后,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四個焦點,使學生懂得在現階段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使學生能以一個主人翁的狀態面對世界、面對社會,實現對其人文精神的滲透。
2.4開展實踐活動,滲透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滲透人文精神,將學科價值盡顯出來[3]。
例如,在講解"遼闊的疆域"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探討性活動,以"黃巖島、釣魚島為什么屬于中國?"而開展探討,進一步的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意識,使其在課堂中獲取更多,為其的綜合性發展助力。
結論: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模式下,不僅能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山歌的熱愛之情,有助于其人格的發展及完善,也能落實好新課改的所提要求,使教學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達到一舉多得的最佳效果。由于本人的經驗有限,導致本文或多或少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希望在后續中得到完善,力求將借鑒效用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朱愛云.微課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11):69-71.
[2]秦禮儀.挖掘哲學因子,培養地理人地協調觀[J].教書育人,2018(31):69.
[3]楊煜.劣構問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地理教育,2018(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