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良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承兩千年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當今教育而言,“修身”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大事。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的校訓是“先以修身,終而自強”,為完成教育的文化傳承使命,我校開辦了“修身大講堂”,以生動的教學模式,引導孩子明理、感恩、愛國、儒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堅持德育初衷,實現立德樹人
實施修身大講堂的初衷有三:第一,創辦“修身大講堂”是減少品行不良學生數量的現實需要。通過“修身大講堂”把道理給孩子們講清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第二,創辦“修身大講堂”是對當前極度功利化教育的修正。面對“教”過度而“育”不足,重分數、輕品德,重學業、輕健康,重成功、輕成人的現象,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真,讓道德人格和人文的陽光灑滿校園;第三,創辦“修身大講堂”是對新高考的積極響應。即將實施的新高考政策提出“核心素養”這個關鍵詞,我認為核心素養是對育人目標的具化和細化,是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在新時代的完善。落實核心素養,“修身大講堂”就是一個極好的載體。
秉承五大原則,創新多元授課
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說:“我們的德育存在的最大問題,一是不講理,二是有理沒講好。”為了把修身這個大道理講好,切實提高大講堂的質量,我校確立并遵從五大原則,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模式,開展大講堂。
故事案例引入,不搞空洞說教 教師要善于給孩子們講故事,以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吸引他們。如講座中,我講《空城計》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來說明智慧比聰明更重要,我講楊絳、林徽因、宋氏三姐妹、梅蘭芳、胡適等的故事說明氣質比美貌更重要。
現場師生互動,不搞單項灌輸 講完《被燒毀的青春——周巖》的故事后,我現場提問:“如果你是周巖,你該怎樣擺脫變態男的糾纏?怎樣有效保護自己?”現場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不應該和他見面,有的說不應該留下自己的號碼,有的說不應該用絕情的話刺激對方……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思維,達到了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培養能力和塑造人格的目的。
語言詼諧幽默,不搞死氣沉沉 教師要有相聲演員的表演素質,要能給學生帶來笑聲,沒有笑聲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一方面緩解了聽課疲勞,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理解。
結合學生實際,不搞離題太遠 講座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講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講究針對性、實效性。
直面敏感問題,不搞遮遮掩掩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會遇到諸如情感、交友、早戀等各種敏感問題,科學理性的辦法是把這些敏感問題拿出來,推心置腹地講清、講透,讓學生心悅誠服。
不斷優化教學,豐富教學模式
從“修身大講堂”的創建,到選題策劃,再到授課總結的過程,我全程主導參與,也因此收獲了自己的感悟與啟示。
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高水平的講堂一定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內容上,我追求“有用、有趣、有情、有效”,一定是首先能打動我的內容方可入選教案,據此精選并優化教學內容。比如,告誡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從母親十月懷胎,到分娩時要承受10級劇痛,再到坐月子與哺乳的艱辛痛苦,讓孩子們深深地感受父母的恩情;形式上,主要體現為講的技巧。教師一定要提高口頭表達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將互聯網+的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 在講座中,我精心制作了PPT,有視頻,有聲音,有文字,有圖片,師生可以互動,效率提高了許多倍。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人文素養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啟而不“發”,問而不“答”,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知識面太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教師們要率先垂范,厚積人文知識,帶動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二是課堂上有意無意滲透灌輸人文知識;三是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有思想之書。我認為,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考測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在檢查學生的知識儲備和人文積淀。
推動課程發展,打造特色品牌
“修身大講堂”的以后將何去何從?我的初步設想是將其作為我校的一個品牌,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一是加強師資建設。大講堂的師資選擇和配備應該不拘一格,可以是校內教師、職工,也可以是學生和學生家長,還可以是校外專家教授、社會賢達等等。二是研發系列課程。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緊密結合學校、學生實際,組織教師研發自然、社會、心理、藝術四大系列課程,使“修身大講堂”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校本課程資源。三是創新講堂形式。可以是師講生聽,也可以是生講師聽,還可以是生講生聽。可以是講授課,也可以是表演課,還可以是體驗課,更可以是欣賞課等等。總之,通過形式上的創新,讓學生對“修身大講堂”時刻保持新鮮感。要“萬人空巷聽講堂”,讓“修身大講堂”成為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
如今,我校的“修身大講堂”已不僅僅在于表面的修身,更重要的是通過講座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終實現“先以修身,終而自強”!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