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川
評價是對客觀事物的狀態與價值的判斷。教學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監控的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當前學校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而忽視了改進激勵與促進發展的功能。由于每一個人的發展都有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使評價更能促進主體的發展,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都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嘗試。
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因人施評
個體的發展具有獨特性和不均衡性,教師應該通過給予每個孩子積極的評價,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幫助他們悅納自己,擁有信心。去年我接了四年級一個班,班里有個孩子叫謝志彬,據了解,這孩子父母離異,母親長年外出打工,他從小與外祖父一起生活。外祖父由于年邁,對他的管教有所欠缺,他也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學習紀律性不強,從一年級開始語文、數學就沒及格過,自己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知道了這情況以后,我一方面與他的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一同配合,一方面在他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方式與不同標準的評價。每天,只要他不違反學校紀律,按時上學,他可以得一個“優”。當天的作業中只對做正確的題目打鉤,所有錯題,課后我幫他一一講解,重新訂正后再評分。第一周,志彬同學還有違反紀律的現象,再過了幾個星期,他已把絕大部分的陋習改了,學習也認真了。他的各科成績也從開學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六十多分了,他能集中精神去學習了。
允許學生失敗,倡導從新嘗試
教學的過程就是使學生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因此,任何時候的評價都不要急于給孩子不好的成績。允許他們失敗,允許他們失敗了站起來,鼓勵他們再來一次,幫助他們樹立一定能獲得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每次單元考試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應允許這些孩子復習后重新考過,滿意哪次成績就把哪次考卷帶回去給家長見面。孩子為了能在家長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總能主動認真地復習。通過復習,既彌補了知識的缺陷,又獲得了好成績;既讓孩子嘗到成功的甜頭,又滿足了孩子家長的需求,一舉多得。這不是比家長看到孩子差的成績而大發雷霆,訓斥一番,效果更好嗎?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讓每個孩子都能嘗到學習勞動的快樂,體驗到克服困難的驕傲。
鼓勵學生自我總結和評價
學生對學習結果的自我總結、評價是學生一次極好的反思的機會,這種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夠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這種體驗性的東西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此,每節課中應該為孩子留下5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說一說: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這節課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對我將來的學習有什么好處?孩子們對于這些問題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單元結束后,組織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次總結與評價。讓孩子寫一寫:一是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中你哪些內容掌握得好?還存在哪些困難與不足?二是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對你的學習有何幫助?三是你最想對教師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孩子的反思交來后,就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在每個孩子的自評后寫上幾句老師想對他說的話:有鼓勵性的,有指導性的,有診斷性的等等。在這種反思評價中,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調控自己。
家校互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家校的溝通與聯系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溝通,不僅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了解孩子的長處與不足,也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了解孩子的困難,及時給孩子和家長以幫助。因此,我充分利用家校通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通過信息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每條短信,都向家長敘述著孩子近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而家長的回復,又向我展現了孩子在家的表現情況。一去一回的信息或電話交流中,家校之間的配合更緊密了,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家長與教師,都能通過交流所反饋的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矯正;發現孩子的進步與閃耀點及時給予贊賞與激勵,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鼓勵挑戰自我,分階段小結評價
根據新課改理念,在評價中應做到,在不同的階段引導學生給自己提出新目標,自我激勵發揮多方面的潛能,從而幫助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新學期開始,我就與孩子們一起開展“每周一小結,每月一總結”的活動:每周小結的內容是本周我得了幾個優,與上周相比,我多得了幾個;月總結時,不只是優的個數最多的孩子能得到獎勵,那些平時成績不是太好,但每周優的個數在不斷增加的同學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獎勵。這無異在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掛著一個“蘋果”,為了嘗到“蘋果”的香甜,誰也不敢懈怠。因此,孩子之間形成互相競爭,不斷追求進步的積極心態,從而增強了學習的內驅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評價工具的科學安排,最有利于讓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要積極正確地運用評價工具,對每個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引導每位學生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遼寧省開原市新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