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洋
一位教育家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這說明了對音樂的感知莫過于全身心投入。新課標指出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音樂本質來看,它具有愉悅性特點。人們通過聽覺產生一種“審美情趣判斷”,它是審美經驗積淀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美感的享受,因此人們需要音樂。小學音樂課堂活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因而我從以下幾方面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音樂課堂,積極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讓他們充分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真正在課堂中與“樂”為伴。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認識音樂主要是依賴聽覺、視覺的共同感知來完成,要感受音樂的美,就必須投入到音樂中去,隨著流動的旋律、優美的情景,展開豐富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參與。比如我在上歌曲《在農場里》這一課時,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創設了牧場上的家——動物樂園、一些卡通人物等一系列有關歌曲情境;然后將歌曲中的卡通人物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邀請學生參與按節奏介紹卡通人物的游戲等等。這樣,學生全都爭先恐后地要求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來,并產生了強烈的學唱欲望。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學階段的兒童在認識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維的特點,他們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理性思維。根據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我們可利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音樂情境的設置等)來誘發豐富的形象思維,從而激發其學習欲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主動參與學習。
設計豐富有趣的音樂教學活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才會主動和積極參與。經多次實踐,我發現融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游戲,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
在學習歌曲《秋天到》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唱準歌曲中音程跨度比較大的音,我利用課件設計了“秋姑娘摘音樂果”的環節:秋姑娘每摘到一個音樂果就會發出一個不同的音,學生聽了以后,就將這個音唱出來。其實這在傳統的音樂課中是一個聽唱單音的音樂活動,經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音樂活動的趣味性大大地增強了,學生非常感興趣地參與其中,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開展動靜結合的音樂教學活動
樂者,心之動也。這就是說,音樂是內心活動的表現。音樂教學活動如果忽視了學生們的心理因素,這堂課將不是一堂好的音樂課。我們應通過學生們的思維活動,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至關重要。天真稚嫩的孩子們,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自由地想象。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多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音樂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每個音樂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學中,歌詞、樂曲的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大膽展現自我
自信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一個人有了自信心,不論在學習、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將成為強者,反之為弱者。音樂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表演性,即可聽性、可觀性、可感性和可悟性。傳統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忽視學生的“學”,把“雙主體”交互作用的教學過程變成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的過程。在這種狀況下,學生被動地適應教師教學,成了接受現成知識的“機器”,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作為音樂教師,我們不能以同一標準去對待學生。因此,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潛能的差異,要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把發展學生不同的個性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情感。老師要充分肯定每一位學生,讓他們享受音樂的樂趣。
為了激勵學生大膽表現自我,在音樂課堂上,我開展了“音樂大比拼”活動。從第一批上臺的學生中選出第一位小擂主,讓其他學生通過獨唱、獨舞、獨奏等形式向他挑戰。當然評委也由學生擔任,讓他們自己總結,從而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的表演富有感染力與表現力。
音樂對人的素質的影響是極深遠的,在培養人的問題上,音樂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音樂教師應該借著課改的東風,真正將新課標落到實處,把學生帶進廣闊的時空,探索神奇的音樂世界,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的快樂天堂!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長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