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梅 閆萌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充分吸收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修養,促進精神世界進步與成長。如何引導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古詩教學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及嘗試,收到了一些效果。
知人論世明詩題
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我們不單單只是單純地看作品,還會將作者與作品聯系起來。因為作者創造的每一部作品,總是與他的創作經歷、當時的思想有聯系的。學習古詩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教師也應當讓學生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及其性格、人生經歷、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古詩《早發白帝城》一詩時,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查一查李白創作此詩的背景,課上與大家交流,并適時進行資料補充。學生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課堂資料的補充,能夠很好地理解了李白在創作“早發白帝城”時那神采飛揚、心情輕快的情感。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知人論世” 有利于學生透過作者之人格性情來闡釋其風格特色,了解作者生平使學生更好地明晰詩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是必要的參考資料。
展開想象解詩意
古詩精煉含蓄,詩句與詩句中間往往有較大“空白”,教學時,必須填補這個“空白”,才能真正品出“詩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文字符號轉化成具體的形象,形成意境,引發學生的感受。
如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一詩,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古詩語言通俗易懂,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教師在學生看似無疑時引導學生:張籍在寫家書時,為什么會“意萬重”?他會在家書中寫些什么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張籍身為一個作客他鄉的游子,他有著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可能是向家人報平安,可能表達對父母親人的思念之情,可能是詢問家人的身體狀況,也可能是訴說自己在外生活的情況……這樣很快打開了學生想象和思考的門,孩子們都興趣盎然地聽著,想著,回味著。
以詩解詩拓詩篇
小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對中國的古代文化不了解,很難深入理解古詩傳遞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我們可以采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方法,以詩解詩,這樣做,有利于讀者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以詩解詩”學習古詩,有利于積累大量的古詩詞,有利于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難度較大的詩詞。
例如在學習《題西林壁》一詩時,我們構建教學內容,整合了編者、教材、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師:廬山是我國十大名山之一,自從司馬遷將它寫入《史記》之后,歷代的文人墨客、名人志士都慕名而來,紛紛留下了他們的丹青墨跡。詩人們又是怎樣寫廬山的?你們還搜集到了誰的古詩?小組間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詩。
古詩分享 學情預設:小組交流后,展示交流成果。分享順序不遵從于教師所定,在尊重學生發言的同時注意幫助學生理清類別:廬山“山”——雄奇險秀;廬山“瀑布”——嘆為觀止;廬山“云霧”——變幻莫測。
廬山寫山——山色壯觀
(1)廬山(唐 王貞白)
岳立鎮南楚,雄名天下聞。五峰高閡日,九疊翠連云。
(2)廬山詩二首 陳瓘
廬山俯長江,秀色摩青天。招提選勝地,好景相屬連。
廬山寫水——瀑布壯美
(1)望廬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2)廬山瀑布(唐 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廬山寫霧——云霧奇幻
(1)和董老游廬山詩(陶鑄)
廬山真面誰能識?盡在煙云變幻奇。偶見晴空飄白練,忽驚樹杪涌清漪。
(2)登廬山(明 唐寅)
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移家欲往屏風疊,騎驢來看香爐峰。
總結:同樣是廬山,不同人從不同角度去看、去賞,用不同的、卻同樣充滿魅力的文字(詩句)去贊頌。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哇!
引入評價,升華情感 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承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呢!這里有王羲之廬山練字時的羲之洞、墨池,這是白居易在廬山最著名的景點“花徑”留下的膾炙人口的《大林寺桃花》,這里還有“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你想知道有誰在這兒學習嗎?在廬山,歷代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留下的丹青墨跡、磨崖石刻等人文景觀達數千處之多,1996年12月,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還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呢!這也正是“人因景美而至,景因人至而名”呀!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多元世界中,要想守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古詩,教師就應該端正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拉近學生與古詩文本的距離,激發他們對古詩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走進古詩,了解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傳承祖國文化。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十三五”科研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128)子課題“將經典古詩文誦讀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 ”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北京市順義區建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