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雯 侯孝瑩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產物,“一切民族都是自己為文化的創造者,也是自己文化的產物”。傳統節日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隨著歷史發展,其文化內涵日益豐富,其更因特有的傳承方式和廣受人民喜愛的特點,經久不衰。
傳統節日融入小語課堂的意義
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文化傳承價值 隨著網絡、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洶涌而來的外來文化沖擊下,圣誕節、萬圣節、愚人節成為青少年追逐的對象,傳統節日反而越來越不受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節日,青少年群體應成為首要的文化傳承人。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堅守民族文化陣地,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具有現實意義,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首先,傳承優秀傳統美德。通過傳統節日,很多優秀傳統美德得以彰顯,對青少年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小學階段,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領域,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如端午節,與屈原投江的故事相映,感受拳拳愛國之心;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享受與家人齊聚一堂的團圓時刻……慶傳統佳節,承傳統美德,促和諧發展。其次,弘揚優秀倫理道德。“首孝悌”,“孝悌”稱“首”,可見人倫孝悌一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一,傳統節日更與此息息相關。如清明節拜祭先祖,學生可以為逝去的親人、先烈深鞠一躬,緬懷先輩;重陽節登高踏青,讓學生為長輩奉上一杯清茶,尊老愛幼記心間……慶傳統美德,循孝悌人倫,行道德之事。再次,具有新時代發展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對傳節日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端午節的賽龍舟,發展成為體育競技,強健民族體魄;中秋節,賞月與天文觀測相結合,探尋宇宙奧秘……這些傳統節日,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特征。
小語課堂肩負傳統文化傳承重任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代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語文教育文化論》強調: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排頭兵,語文教育應該不辱使命。首先是繼承母語教育文化的優良傳統,其次是加大經典教育的力度。在基礎教育的諸多課程中,語文教育應居于首位地肩負起傳統文化的傳承責任,將傳統節日文化納入日常教學范疇,切實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傳統節日融入小語課堂的教學途徑
拓寬思路,教學實踐相結合 一是立足教材。對于教材中與傳統節日直接相關的文章,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教研,將包含傳統節日的課文進行梳理,注重傳統節日的滲透,讓學生不僅得到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提升,也對傳統節日的由來、發展等方面有所了解。 二是開設校本課程。傳統節日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完全可以獨立設置校本課程,以語文學科作為載體,施行主題教學課程。在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完整、更清晰地學習傳統節日文化,也能夠提升學校與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三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孔子與弟子、王羲之與友人們于暮春時節于郊外踏青聚會,皆源于已近失傳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教師可借機帶學生走出課堂,郊外踏青,上一次別開生面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四是閱讀延伸。教師可將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書籍、美文推薦給學生,豐富學生的閱讀廣度的同時,也能浸潤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分層分類,傳統節日潤心田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傳統節日文化的浸潤應以帶領學生感受、感知、了解為主,要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應分層分類地實施教學活動。一是以學生年段劃分。以中秋節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聽中秋故事、讀背中秋詩句等活動,也可以與語文繪本課相結合,創作“中秋繪本”。中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開展中秋交流會,收集資料進行討論演講。高年級的學生可結合教材內容創編劇本,在創作與表演的過程中,理解與傳承傳統節日文化。二是以節日類型劃分。根據傳統節日與學生生活的貼近程度進行劃分,分類逐步走進語文課堂。從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四個最為學生們熟知的節日開始,在低年級時便走進課堂,開展各類語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當學生對傳統節日有了基礎的了解后,清明節、重陽節、七夕節等這類學生比較熟知的節日,在中年級時進入課堂。最后到了高年級,諸如臘八節、上巳節、寒食節等不太為學生們熟知的節日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們了解體驗,拓寬學生文化視野。
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是時代發展趨勢,是呼喚傳統文化的時代需要,在教育者們開發與實踐的過程中,有幾點應當注意。第一,提升教師積淀,用知識與技能武裝自己。第二,擺正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可忽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等語文課程資源的運用。第三,小學階段的學生以激發興趣為主,不應過激地將傳統節日文化作為考核負擔。總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實踐,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