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慧
研究背景
默讀是學生個體閱讀行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種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書樣式。
默讀是落實新課標的有效載體 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小學生從第一學段開始,就要學習默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高級學段更是要求學生做到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默讀是師生可持續學習力發展的需要 通過調研可以看到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默讀存在的問題有:默讀時間不夠、默讀習慣不到、默讀任務不清、默讀方法不實,制約了學生對單篇經典、群文閱讀的理解,說明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有效默讀的能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師不會指導默讀;二是學生有效默讀習慣的水平差距較大,學困生不能有效落實教師的方法指導。因此,教師只有掌握切實可行的有效默讀方法,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開展有效默讀,才能夠提高自身可持續的教學能力和學生可持續的學習能力。
核心概念界定
默讀:不出聲地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默讀即無聲閱讀,用大腦直接感受文字,是獲取文字信息的主要手段。默讀速度要比有聲閱讀快,更有利于對內容的思考、比較和理解。
有效:能實現預期目標,有效果。
有效默讀:默讀要求分為外顯要求和實質性要求。外顯要求,即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實質性要求,即默讀技能發展的客觀標志——識記、理解、速度、評價。
研究過程
構建快速閱讀體系,掌握速看默寫的方法 “小學生有效默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重在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學校請來專家指導課題組教師快速閱讀記憶的方法。
一是建立快速閱讀訓練方法體系:眼腦機能訓練(生理學、腦科學)——計時閱讀(限時閱讀)(心理學)——程序閱讀(教育學)——學會默讀忌指讀擺頭和復視(閱讀學)——增大識別間距(生理學)——集中與控制注意力(心理學)——推斷閱讀。其中眼腦機能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學校認真落實眼腦機能訓練,在對教師培訓之后,全員全學科認真落實,作為課堂教學中評價的一部分。計時閱讀則是對閱讀的文本進行時間規劃,測試學生通用多少分鐘默讀完,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推斷閱讀就是根據前一頁的內容讓學生先說出下一頁的內容,再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的邏輯、判斷、推理能力。
二是掌握速看默寫的方法:一遍一遍快速瀏覽。快速瀏覽一遍,了解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再快速瀏覽一遍,關注這段話有幾句話組成;快速找到這段話的關鍵詞語及句子;擴大視野,用眼睛罩住整句話,將它用眼睛攝入自己的大腦之中;根據段落內容進行聯想。這五步快速瀏覽法,是有效默讀的基本方法,學生能夠有效地獲取信息,學校從中低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有效訓練。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單元包整合教學研究 我校以群文閱讀為切入點,進行“單元包”整合教學模式的探索,從備課著手,在全校開展“單元包”整合備課,有效地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一是單元識字課。分為兩課時完成整單元的字詞教學,第一課時教學流程主要是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眼腦技能訓練,訓練學生的專注力;第二部分是詞語教學,特點是不同形式地讀,在讀中加深對字音字形的強化記憶,對有效默讀的訓練掃清閱讀的障礙。第二課時是對文本的初步解讀,在老師限時下,學生反復朗讀、默讀,加深對文本的初步理解,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不懂的詞語、問題,全班交流,為群文閱讀奠定基礎。
二是群文教學課。大約3-4課時完成單元群文閱讀課。分為經典單篇閱讀、精讀+略讀課文、精讀+課外白話文、精讀+文言文四類。精讀課文用1-2個主問題完成重點段落的理解,完成思維導圖,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本層次結構,習得寫作方法。然后進行拓展閱讀教學,利用習得的方法學習拓展的內容——略讀課文或鏈接的經典名篇、完成語文目標閱讀部分,學以致用。
三是作文與實踐課。大約用4課時,作文指導與講評用2課時,實踐課用2課時。實踐課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是園地中的拓展,也可以是課外閱讀交流會,還可以是讀書小報指導課。
強化有效默讀習慣,提升語文學業質量 我校教師運用“表格學案默讀法”問題串燒默讀法”“思維導圖默讀法”“限時快速默讀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使學生形成語感和能力。做到了四個加強:加強國學經典積累,受到歷史文化熏陶;加強主題學科實踐活動,享受優質教育;加強圖書館資源開展的實踐活動;加強博物館、名勝古跡、名人故居題材的實踐活動。一至六年級全面開展了晨讀午誦文化經典活動,學校為每個學生購買了一冊《經典素讀》,包括《三字經》《弟子規》以及《論語》《詩經》中的經典名篇,讓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進行各種形式的讀書交流、展示、評比和競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默讀的積極性。
研究反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按照有效默讀課教學流程開展教學活動,運用“表格學案默讀法”“問題串燒默讀法”“思維導圖默讀法”“限時快速默讀法”四個核心方法提高學生默讀水平。下一步我校要進一步推廣研究成果,使全校學生受益。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祁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