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康
一、造成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滑的關鍵因素包括
(一)內在的主觀意識形態
1.家長健康意識淡薄、對體育鍛煉懷有排斥心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給予小孩過于富足的物質生活和不加節制的飲食造成中小學生肥胖數量攀升,導致青少年對參加體育鍛煉產生恐懼心里和缺乏自信,而家長依然以為只要給小孩吃飽穿暖、沒病沒災就是健康,就是好體質。沒必要浪費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重智育,輕體育的傳統狹隘思想在家長意識里根深蒂固。而家長這種對參與體育鍛煉淺薄的認識程度和排斥心理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小學生體育意識形態的形成。
2.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意志薄弱,意識形態模糊
由于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還處于不成熟,不穩定階段,對參與體育鍛煉于自身長遠發展有何深遠意義還不清晰,意識上處于模糊和動搖時期。再加上中小學生惰性心里較強,尤其是碰到有一定強度和難度的體育運動,及易產生回避的惰性心理。如果期間再受到父母、同學、社會對體育鍛煉不良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小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就會發生動搖和偏頗。
3.社會因素
我們清楚,中國現在物質雖然富足,但精神生活方面卻容易喪失自我。比如社會上很多成年人寧可利用周末和下班時間打麻將、酗酒、ktv……卻不愿抽出一定時間參與體育鍛煉來增進健康,提升生活質量。而這一部分社會人恰恰又是中小學生家長和身邊主要關系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影響和誘導著未成年人對體育鍛煉概念形成偏見和冷漠。
4.學校因素
學校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中小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協調等身體素質方面下降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耐力、力量、肺活量方面下降幅度尤為突出。究其原因是學校管理者為了中、高考競爭,為了文化課學習和分數。忽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安排幾乎只是寫在課表上應付檢查,課時上缺斤少兩,課外體育活動處于癱瘓狀態。即使有時為了應付上級檢查開展了課外體育活動,但學校管理層和體育工作者對活動效果并不重視,消極被動。在這樣的形式和環境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滑也屬合情合理。
(二)外在的客觀影響因素
1.科技產品
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產品手機和平板電腦在不斷改變著人類生活習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給孩子購買手機、配備電腦,為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總是手機不離手,平板電腦不離身。再由于中小學生自制力不強,容易導致他們在游戲和上網中遲遲不可收心,也就無法騰出有效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孩子長期積蓄的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渠道的宣泄和釋放,導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身體素質下滑。
2.運動時間
中小學生生活表面看似風光,實則受到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雙重壓力的迫害。為了升學、競爭,學校硬將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從每天七課時提到九課時,把學生相對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變為學校絕對支配時間。可學校還打著減負的幌子,高唱素質教育凱歌。為了分數、成績,作業量不減反增。加上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周末及課余時間的補課和培訓班也是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試問學生哪還有一點時間可以拿來參與體育鍛煉?沒有時間參與體育鍛煉,這是導致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滑的關鍵因素。
3.運動場地、體育器材
教育不被重視導致學校、校外體育場地配置的欠缺和不合理。學生因為沒有場地器材或場地器材不足無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這是影響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重要因素。據調查,作為政治、經濟較為發達的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校操場人均面積符合率也僅在50%左右,運動場地材質方面,小學仍有40%的學校使用非彈力地面,而非彈力地面會增加學生運動傷害危險。作為首都的北京市如此,那么處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和偏遠山區,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運動場地欠缺和運動器材不足現狀嚴重影響到中小學生在校參與體育運動的質量及效果。這也是導致當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滑的直接因素。
二、針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滑現象應采取的解決措施和應對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思路
更新教育理念首先要更新家長、校長、學生本人、及社會群體的認識理念。轉變重智育,輕體育的固有意識形態。轉變應試教育以考試,分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次,教育部、體育局、地方政府、學校、體育媒體要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加強力度宣傳參與體育鍛煉的益處,拿出方案,制定措施,逐步引導國民參與體育鍛煉,并逐漸讓民眾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利用媒體優勢和政府可信度多做宣傳,投入足夠資金多舉辦參與人數較多的運動項目和大型體育活動,多報道一些參與體育鍛煉的正面文章。從根本上改變國民對參與體育鍛煉的認識誤區,形成全社會重體育,愛體育的終身體育氛圍。讓未成年人感受到參加體育鍛煉是一種時尚,一種進步,一種文明和驕傲。也是一種必要。
(二)加強監督力度,減少課業負擔,加大體育場地和設備投入
作為孩子的家長,教師、社會人士,我們需要相互配合,共同督促未成年人對科技產品的合理使用,家長與教師跟學生接觸時間最多,更應該責無旁貸地多花時間陪孩子參與體育鍛煉,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循序善誘地引導他們向健康、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學校和家長要切實減少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學習與鍛煉的關系。政府和學校在保證體育工作者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要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時間。體育工作者要轉變思路,認真研究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技能和方法,讓他們掌握和了解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理論和常識,引導他們喜歡體育,愛上運動。幫助他們樹立持之以恒的終身體育思想。教育部、社會、當地政府要正確面對并合理解決當前學生人數眾多,運動場地器材不足現象,重視和加強學校體育場地和器材設備投入,保證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材數量質量。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切實把提高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作為重大國策,重要任務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