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裕業
一、問題的提出
基于研究目的不同,國內外學者對校本課程和學校課程的概念有著很多解讀。一般觀點認為,廣義的校本課程指學校實施的全部課程,既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也包括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狹義的校本課程專指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即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自己開發出適合本校實際、具有本校特點的課程。“校本課程”有時也稱“學校課程”,本文采用校本課程的狹義定義,并對“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概念不加區分。
實施課程改革的10多年問,已經逐漸形成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理念和體系,教師的課程意識得到增強,課程開發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各地雖然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以一所賀州市農村高中的數學校本課程為個案研究對象,旨在總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經驗、探究數學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規律,以及為學校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二.課程設計
根據教育部2003年3月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的要求,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屬于選修II范圍,即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條件開設的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選修I的學分選擇區間為6—18個。
本文個案研究的學校是一所農村高中,比較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該校于2009年以教代會的形式討論并制訂了《校本課程開發實施規劃方案》,對指導思想、組織領導、基本原則、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課程開發、保障措施等具體內容進行了闡述。下文以《數海鉤沉》為例介紹個案學校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數海鉤沉》根據編寫計劃選取了新課程數學教材中出現的數學名人和其他歷史人物,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激發學習興趣(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數學》必修1—5為準,未涉及其它教材)。編寫體例包括:(1)課文節選;(2)傳世名言;(3)生平事跡;(4)主要貢獻;(5)人生啟迪。
編者在具體編寫過程中逐頁翻閱人教社《數學(A版)》(必修1—5),共找到75個人物,除去神話、傳說、沒有姓名及其他學科人物,最終確定了30位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家和歷史人物,人物順序以教材排列先后為準;其中,笛卡兒出現在課文中的次數最多(5次),萊布尼茲、歐拉、秦九韶出現4次,牛頓和歐幾里得各3次,花拉子米和費馬各2次。
三.實施過程
“走班制”是校本課程最理想的實施形式,即學校提供課程目錄供學生自主選擇,待適當調整后正式開設課程。“走班制”打破了班級授課制的同一性與同步性,以靈活的流動性切合了課程選擇的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選擇課程、自主制定個性化的修習計劃,不僅獲得全面且有個性的多樣化發展,還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有利于“每一位學生功”。新課程實施以來,各地在形成選課機制動態化、建立規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實施開放化的跨級選課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不少成績,為農村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借鑒作用。
四、討論與建議
根據泰勒原理,課程開發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個案學校制定的“校本課程開發規劃方案”等文件為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指明了總的方向。就數學校本課程來說,現有的五個課程包含三方面的內容:(1)數學知識,如《高初中數學銜接》主要針對本校生源質量不高的實際,補充初中數學中相對弱化而高中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知識,為學生數學必修課程的學習掃清障礙,開設對象為高一年級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2)數學能力,如《數學中的兵法韜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二者主要從數學思想方法、解題技巧及數學應用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面向數學學習要求較高的學生;(3)數學文化和數學素養,如《數海鉤沉》《數學文化》,主要是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提高科學素養。根據個案學校的實際情況,這樣定位課程目標比較準確,上述三個方面也比較完整地概括了數學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歷史、文化、環境和校情等內容制定目標,開發適合本校學情、教情及校情的數學校本課程。
選擇課程內容可以遵循以下策略:(1)從教材中挖掘校本課程內容,按照教材提供的有關線索選擇相關知識,從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文化及數學素養等方面人手,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能力。(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取內容,學校、班級及學生會受制于各方面的條件,對于數學知識與能力、文化、素養的要求有不同的特點,數學校本課程的內容可以據此選擇和組織。(3)從教師的實際出發選取內容,數學校本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任課數學教師的能力、特長及興趣來選擇確定,做到人盡其才,這對于有一定特長的教師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課程內容不宜一成不變,選定題目后,課程內容可以靈活多變,根據學情、校情及班級隨時調整,只要保持總的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相對穩定即可。(5)采用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由于校本課程具有內容靈活性,因此大部分數學校本課程不一定編寫教材,而是采用講義、多媒體或其他形式加以呈現,以便于隨情況變化及時修改和調整課程方案與實施細則。
課程評價的考核主體宜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使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從5個方面評價,為出勤、課堂表現、課堂筆記、作業、考試設置一定的比例,摒棄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評價方式。
綜上,筆者建議農村高中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校本課程,第一,進一步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準確定位,揚長避短,突出學校的鮮明特色;第二,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增加課程的數量和質量,提供更多的可選課程,為全面實施“走班制”創造條件;第三,進一步探索校本課程的評價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