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慧
數學教學活動是一種包含有猜測、錯誤和嘗試、證明與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每天都有學生在出錯。然而“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節。”(黑格爾語)是學生的準經驗,是被忽視又亟待開發的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變化和成長,還能體驗學的樂趣。因此,我們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抓住這種數學教育契機,讓錯誤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要如何使孩子從錯誤中走出來,讓錯誤顯露出可貴,讓錯誤變成美麗的課程資源,這是值得每一位老師思考的共性問題。我個人認為:
一、故意錯誤,引起質疑
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探究的過程,通過教師的主動呈現錯誤,讓學生的心理泛起了漣波,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老師有意“出錯”能有效地調節教學氣氛,讓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更具誘惑力。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有一位老師讓學生分組做實驗:
一組:用等底不等高的圓柱與圓錐。
二組: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與圓錐。
三組:用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
在空圓錐里裝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各小組分頭操作,之后交流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結果答案層出不窮:有的說:“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有的說: “我們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還有的說:“我們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這個老師說:“答案怎么會各不相同呢?怎么回事呢?難道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學生議論紛紛起來……老師又不失時機地問:“仔細觀察底和高”。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制造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老師沒有回避,也沒有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錯誤,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甚至發生爭論,進而引發探究。老師這樣的故意出錯,把學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懷疑、自主反思,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找出原因,從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開啟智慧,邁入知識的殿堂。
二、關注“錯誤”,引導辨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有的老師在學生出現錯誤時,采取“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的方法,但這樣做卻不能達到防止錯誤的目的,也忽視了錯誤的價值。以學生的真實錯誤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 “嘗試錯誤”的活動,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比較、思辨。讓他們自己明確產生錯誤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體驗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形成系統,避免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讓學生經歷錯誤又何妨?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甚至是從錯誤開始的。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就是在這發自內在“更錯”欲望的驅使下的探究活動,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鮮活性、生成性。
三、合理錯誤,將錯就錯
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過程中,有時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錯解”“錯例”“錯說”。這些錯誤與其采取“圍追堵截”“置之不理”,還不如把“錯”順手拈來,將錯就錯,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之效。
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的綜合練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材料“一個油桶,裝了半桶油,倒出其中的2/5,還剩24千克。這個油桶能裝多少千克油?”的確,由于此材料涉及兩個不同的單位“1”:整桶和半桶,學生知識稍有缺陷、審題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理解的偏差,產生典型錯解:把兩個分率的單位“1”看成一樣。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果然如此,解決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24÷(1/2-2/5);②24÷(1-2/5)×2;③24÷(1/2-2/5×1/2)
我如下處理:
師:①、②兩種方法的人數差不多,請各說說理由(手勢先指第一種)。
生:裝了半桶油也就是1/2,倒出2/5,還剩1/2-2/5,把還剩的千克數除以還剩的分率,就是單位“1”的量整桶油的千克數。
生:不對,不對。(群起反對)
聽大家這樣反對,這位生似有感悟到問題所在,急忙問:老師,我這兩個分率是不是單位“1”不同?
師:你說呢?(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生:1/2是把整桶油看作單位“1”,2/5好像把半桶油看作單位“1”。
師:大家覺得呢?
齊說:是的。
師:你們從哪里看出來?
接下來以此為觸及點,延伸到其他各種方法的理解和本題注意點的提煉就水到渠成。
針對本案例中出現的“錯解”,其一,我充分利用合理差錯,暴露理解盲區,自然生成審題關注點;其二,為學生提供反思機會,促成自我否定,形成正確思路;其三,我還采取了“將錯就錯”的策略巧妙地創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場,學生的思維被徹底激活。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出現的“錯”只要是錯的合理,錯得其所,我們教師也不妨試一試“將錯就錯”,因為學生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過程中,所習得的本領才是真正被他們所內化吸收的本領。
四、再次出錯,因錯制宜
平時經常聽到老師的呼喚:“這道數學題我講了這么多遍,學生還是做不對,還是出錯。”學生的這種錯誤是再次錯誤。對于這一情況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角度深入分析原因,找到病癥。單憑正面引導有時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我們教師只有明白了學生的困惑,合理利用錯誤制造一個利于學生形成認知沖突,促成“自我否定”的教學場,讓學生從知識源頭予以杜絕,并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總之,我們要發揮數學錯誤最大化的作用,挖掘內在的“閃光點”,對其探究與發現,為學生創設新的學習機會,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