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鏡
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要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避免傳統數學教學中的只重知識技能,不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滋養?!闭\然,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推理能力、計算能力、思維邏輯能力的重要學科,同樣,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在數學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德育的滲透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德育滲透的幾點體會。
一、以師表率,示范導行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一群具有很強模仿力的小學生,所以要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老師必須要起到良好的表率、示范作用。德育的過程既是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激情、以行導行的過程,也是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嚴謹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要注意儀表,衣著要整潔、樸素、大方,神態自然、和藹可親,舉止文明、典雅;教學用語規范、清晰、易懂,有思想性;板書整齊,書寫規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先做到;要求學生做好的,老師先做好。使學生在老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從而起到示范導行的作用。
二、挖掘素材,適時滲透
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素材,如:例題、習題、數學史或數學家的故事。我們應將數學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因此教師的數學教學,要在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同時,還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切入點,進行適時、有效的德育滲透,優化教學過程。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練習二的第6題時,我抓住這道題的問題“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比世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少多少立方米?”創設情境,作為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水源、節約用水。
又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三)》時,我抓住例題中“笑笑一家5口人包餃子的圖片”創設情境進行德育滲透: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笑笑一家在干什么?
2.有沒有感到這樣的生活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常出現?(比如過年過節做節日美食或吃飯的時候)
3.每當這個時候你們會怎么做呢?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分擔家務、尊老愛幼。
再如:教學《比例尺》的例題4時,通過讓學生觀察“臺灣島”地圖,了解臺灣島的大概面積,并簡述一下臺灣歷史,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說“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實現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
總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勝枚舉,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關鍵是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找準切入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滲透。從中引導學生悟道明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三、捕捉場景,有效滲透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也可以捕捉到很多滲透德育的場景,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給我們提供情景交融的德育教育。
例如:去年秋收期間,我們班一個男生,在幫家里收割稻子時不小心把一只手傷得很厲害。練習課上剛好有一道作圖題,這個男生一只手操作不了,尺子固定不了總是走位,這時旁邊一個男生悄悄地走過去幫他按住了尺子。天性使然的場景不正是德育滲透的最佳場景嗎?“請同學們看文劍同學在做什么?”我的話音剛落,大家的目光都好奇地注視著文劍。有的說“文劍過桌位了!”、有的說“班長都違反紀律了!”旁邊一個學生卻說“文劍是幫銘輝按尺子的。”我及時接過話題:“對,文劍同學不是違反紀律,而是幫助同學,是做好事!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薄巴瑢W之間就應該團結互助,發現同學遇到困難時就要主動地施以援手。”“銘輝同學也是好樣的,能夠幫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勞動,不過在勞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又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讓學生準備了手工操作的剪刀和厚紙板。在學生手工操作時我發現有學生的紙屑掉地上了,于是我即刻提出要求:“看誰能做到紙屑不落地”。當然這不會是一句空話,在接下來的手工操作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監督,下課時地板還是干干凈凈的。課堂總結時我對學生們這種良好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許,同時也鼓勵學生繼續發揚,形成良好的習慣。顯而易見,只要我們能在教學活動中及時捕捉到德育滲透的場景,就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
總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所以,我們要依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將德育本身的因素與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每一堂課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