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煥波 李國棟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出“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專家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過程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是我國今后發展的方向性調整,并不僅僅存在于經濟領域。教育領域作為“教育產品”的主要供給方,一樣需要做出供給側的調整。本文主要探討了中學階段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調整,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核心環節,青少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他們在學校接受的德育尤為重要。然而時代在發展,目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難以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甚至起著反效果,所以只有緊密結合現實情況,才能更好地實現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才能保證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本文對南寧三中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從教育提供方即供給方的角度,對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設提出一定的方法性策略。
愛國主義教育供給側的現狀及分析
供給主體固定化,不能形成合力
在中學階段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升學壓力和學科的細分,除了政治教師和歷史教師外,其他學科基本上都不認為本學科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而且政治和歷史教師自身也更多地關注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形式主義,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愛國主義入腦入心。
這樣的現狀與我國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是不一致的,我國在中學各個科目的課程標準中都明確設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圍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所以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政治教師和歷史教師的事,也是每一個站在講臺上的教師的義務和責任。
供給內容僵化,不能與時俱進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具體內涵在不同的時代應有所不同。然而,現在的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感,教材更新的速度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對時事的關注不夠。大多都是在宣傳歷史名人、領袖、英雄和科學家,讓學生學習他們的感人事跡。這樣的內容固然沒有什么錯誤,但這些內容學生都耳熟能詳,沒有新鮮感,因此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知識目標強過德育目標,教材的編排以及教師上課的內容更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往往變成一句空話。中學階段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式、載體等的探索與挖掘應做到與時俱進,有所側重與突出。
供給形式單一,不能知行合一、情理合一
愛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心里想、嘴上說,更需要的是體現在實踐中,然而在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多表現為情感豐沛,理性不足;理論積累豐碩,實際行動不足,很難做到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當前愛國主義活動為數不少,但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的活動卻為數不多,大多活動依然停留在理論的宣講學習,實施簡單重復的主題活動、基地參觀游歷,在實際的情理合一、知行合一方面表現力不足,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密切注視。
南寧三中進行的有益嘗試
針對上述現狀,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入腦、入心,是每個德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相當多的城市和學校都做出了探索,就效果而言,南寧三中開展的實踐型德育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南寧三中的部分活動進行介紹,希望能為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多科教師形成合力
南寧三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活動,組織教師研究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各個科目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發揮教務處的組織引領作用,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研組、備課組的定期研討,探索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模式,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課堂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進學生心腦。
該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出了幾點經驗:首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進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注重知識目標向德育體系的轉化;其次,各個科目、各個處室齊抓共管,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政治教師和歷史教師的事,也是每一個站在講臺上的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再次,綜合利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利用影音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技術工具,采取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思維可視化教學方法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德育內容本土化,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南寧三中充分挖掘本土德育資源,在整理校史的過程中,整理出三中師生在抗戰的那段歲月里堅持辦學、抵御外侵的歷史。
南寧三中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在昆侖關戰役中積極承擔責任,師生踴躍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南寧高中堅持辦學,并積極支援抗戰。其中,南寧三中的校友覃懷義在昆侖關戰役中壯烈犧牲。
為銘記這段歷史,南寧三中組織帶領學生各班代表和學生社團代表,在國家公祭日前往昆侖關,悼念在昆侖關戰役中犧牲的烈士,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并以此激勵三中學子繼承三中前輩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責任感,不忘歷史,勇挑重擔,早日實現中國夢。同學們敬獻花圈、聽老兵講抗戰故事,瞻仰紀念碑,回顧校友為祖國捐軀的事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德育內容本土化,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看到自己的校友前輩為和平奉獻了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深深感動,深受鼓舞,這樣的德育才能更好地入腦入心。
德育內容生活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畫出來
為了能使學生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保留,也為了營造出積極向上、青春活力、樂于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開展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畫筆下最美麗的信念”為主題的校園墻體繪畫大賽,讓同學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更和諧的三中、更壯美的祖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在墻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構圖,在創作的過程中每個班的同學都參與到其中,用畫筆詮釋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也堅定了理想與信念,這樣的德育效果遠比簡單的說教好得多。
德育內容舞臺化,把革命歌曲唱出來
紅歌是我國歷史傳承中的經典文化,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愛國主義文化內容。南寧三中作為百年名校,許多優良傳統和文化積淀下來,發展成現在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眾多校園文化精品。例如,南寧三中的革命歌曲大賽已經舉辦了8年,大賽以班級為單位參賽,每班選定一首作為參賽曲目。學生每天利用課余時間練習,一般從9月開學開始訓練,訓練持續到9月底比賽,一個月的練習使得節目的水平和質量非常高,有的班級充分發揮家長和教師的作用,在外面聘請專業的指導教師,指導歌唱技巧、隊形編排、動作設計,提升了學生自身素質的同時,也將愛國的情感植入學生心中,通過學生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教育學生銘記革命歷史,繼承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增強高中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性的啟示
供給主體的調整:各個科目、各個處室齊抓共管
愛國主義教育不應該、也不能僅僅靠政治和歷史教師,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各科教師共同營造人文氛圍。中學階段教師的價值觀和思想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會對教育的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不僅僅存在于政治、歷史的課堂上,在其他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三觀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形成的。
愛國主義教育不應僅僅是政教處的事,而是需要學校的各個處室齊抓共管,共同搭建德育平臺。雖然政教處分管德育,但德育的發生、評測、影響、修正、引導需要學校的各個部門予以支持并及時反饋在德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各處室也可以給德育活動提供和創造出很多的契機。
供給觀念的轉變:以生為本,入腦入心
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要以學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樹立、是否能踐行作為評價標準,要關注學生的“心”和“腦”,要因人、因地、因時施教,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將接觸到的愛國主義相關的理念轉化為自己的觀點,并能在恰當的時機踐行愛國行為。
為了防止教師為完成任務而存在簡單地照本宣科的現象,要關注學生在愛國主義的學習與踐行中的問題,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者和受眾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學生“被灌輸”的抵觸感,通過蘊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具體的事例、鮮活的人物、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國家的必然選擇,用未來中國發展的前景,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危機感,使其樹立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而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
供給路徑的創新,強調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愛國主義
青少年學生朝氣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想要提高高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改變過去以單一理論灌輸為主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載體過于老化的現狀,不斷推陳出新,使得青少年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保持濃厚的興趣,促進德育效果。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親自去看一看、摸一摸,更容易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也能更好地將愛國主義的內容內化。具體的做法有:一是可以通過實際的考察讓同學們增加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明確未來將要承擔的任務,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二是通過開展“紅色主題”辯論賽、藝術節、革命歌曲比賽、讀書交流會等,在活動中培育其集體榮譽感、使命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操,并以此為依托,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大格局;三是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實際參觀增強其愛國主義的深厚感情。
結語
環境育人,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夠在充滿正能量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的目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局限于枯燥的說教、僵硬的考試,要把歷史博物館、展覽館、英烈紀念館等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利用起來,要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各個處室、各個社團充分調動起來,多位一體把愛國主義教育辦成輕松愉快的、喜聞樂見的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