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教學創新是現行課程改革中強調的重點,是教育發展的強心劑,也是教師職業活力的回春藥。多年教齡的教師往往會對反復“唱誦”的教案產生倦怠,教學熱情逐漸減退,這是一個需要引起警惕的信號,事實上這是教師責任心逐漸喪失的前兆。雖然對于教師而言,這是多次“唱誦”的教學知識點,但是對教學對象而言卻都是第一次接受學習,他們對未知的歷史往往抱有極高的好奇和熱情,所以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土,充分感受歷史厚重澎湃之美,就要積極思考在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上的突破,而“突破”的前提是結合教授對象的學情分析,以課本為依據,充分挖掘獨特的教學資源,從而進行精巧的構思,逐漸推廣到課堂。
根據上海市舞蹈學校學生的特性,多數人喜動不喜靜,充滿熱情和活力,所以單調傳統的講授不是他們的菜,而將音樂、繪畫和舞蹈等貼近他們生活、貼近他們專業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融入課堂,便可“正中下懷”,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多種感官活動,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沖擊,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又促發學生快樂的記憶和深刻的思考。
一、音、畫、舞等藝術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音樂,波動心靈漣漪
在串聯著的音符間、在長短不一的歌詞里,潛藏著對人物、對時代的表達,音樂作品中往往演繹著某個特定時期的內涵,通過旋律叩響人們的心靈,從而讓聽眾生發共鳴。同時,音樂往往會給人帶來愉悅,因此將音樂素材引入歷史課堂,可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觸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圖畫,雖無言卻展情
在近代攝影技術發明之前,繪畫是記錄各種歷史事件、場景的重要手段,保存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古今中外,透過欣賞名畫作品不僅能夠幫助現代人拉近了與古人的距離,更直觀地走進一段段歷史畫面。同樣,通過作品內容又能折射出畫家們的思想情操以及發生在他們背后更廣宇的歷史。所以,把此類名畫作引入歷史課堂中,不僅在歷史和藝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開闊視野,培養健康審美情趣,形成正確審美觀念,為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廣泛而厚實的基礎。
(三)舞蹈,以身韻近史相
《樂記》有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自古也就有國家、社稷以舞見興衰的說法,因此舞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能從許多舞蹈作品中探尋、體會到人類歷史發展的奧妙。細細數來,反映歷史題材的舞劇不勝枚舉,把這些舞蹈佳作穿插到歷史教學的某些環節,讓這些從事舞蹈專業的學生們通過模仿、演繹、分析等方法去貼近歷史的本來面目,通過肢體體驗去感受那些時代的溫存。
二、音、畫、舞等藝術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初步應用
(一)教學導入
音、畫、舞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常常能給予人感官上美好的體驗,將其首先應用在課文導入環節,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氛圍。
在講授高中歷史第五分冊第25課《九一八事變與全國抗日浪潮的興起》時,為了落實抗日為國、同仇敵愾的思想情感,教師在導入課文時就播放了一曲《松花江上》,在低沉哀傷的旋律中,讓學生腦海中浮現出東北淪陷、人民背井離鄉的凄涼畫面,由此學生會產生憤懣的情緒,并質問事件原由,從而教師再順勢推出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等知識點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最核心的環節,是學生對知識掌握和構建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歷史與藝術的共通點,讓智育與美育滲透到課堂之中,使學生在享受課堂之余,提高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舞蹈是美育的綜合體,一臺舞劇往往能夠充分而靈動地展現歷史主題。在講解高中歷史第二分冊第12課《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時,教師對中國古代民族融合這一主題做了一個階段梳理,在說到漢朝與匈奴的戰與和時,引入了舞劇《昭君出塞》。該部舞劇是從漢時與匈奴在邊塞的戰事開始,講述漢皇“寧邊思傾國”,昭君“請纓赴塞上”,終老塞上,完成和親寧邊使命,促成民族和睦的一段佳話。
教師通過播放多個舞劇選段,讓學生憑借著自身舞蹈專業素養嘗試分析王昭君、單于等人物在神情變化上和動作表達上,以及在不同場景下背景音樂的差別,從而理解在戰爭與和平的演變發展中昭君的無奈與苦楚,面對家國與個人抉擇時復雜的心路,最終決定邁出“和親”這一政治行為的大義與勇氣,形成對漢匈兩家民族關系的初步印象,也讓學生深刻領悟到華夏民族的大愛情懷和家國情結。
(三)教學收獲
教學活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應該延展到課堂之外,在授課前后都應滲透對課程的理解。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反饋方面,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構想,培養學生良好而持久的學習歷史的習慣。
例如,在講授高中歷史第二分冊第14課《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前,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唐代民族融合、兼容并蓄的時代精神,教師要求學生向身邊人尋求幫助,了解唐朝時期的各色舞蹈,課堂上再按照小組來向同學們介紹。教師要求一下達,學生們群情激昂,開始尋找隊友,組成活動小隊,接著商量找誰來幫忙,有建議找專業老師的、有建議找師哥師姐的,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之后的課堂展示上,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讓教師驚喜,他們不僅能夠將當時盛行的胡旋舞、健舞等多民族舞種的特色娓娓道來,甚至有學生在課堂上還演繹了幾個舞蹈代表動作,如胡旋舞的快速旋轉、彈跳等等,讓現場的師生無不興奮,掌聲雷動。這堂課基本上都是學生們在“唱主角”,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在邊上提示學生做些思考,寫些心得。可見,在課前布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興趣的預習作業,可以為課堂增光添彩,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井噴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俗話說: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寶庫,借助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音樂、圖畫、舞蹈等教學資源,可以讓歷史與藝術有機結合,這對歷史教學無疑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也為藝術類學生在提高藝術鑒賞力、人文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等方面提供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