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利
語文教學作為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卻成了當今高壓競爭力下的受害者。為了提升語文成績,部分教師趨之如鶩,更有窮盡精力、絞盡腦汁也要通過諸如占用學生休息時間的手段使學生達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然而教師理應認識到學生綜合素養并不僅是學生答題能力的提升、成績的提升,更應是從精神層次到現實層次的提升。教師理應正確認識核心素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通過有效教學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注重學生書寫朗讀能力培養,培養素養從表達提升做起
多數教師對于學生的書寫情況要求較高,對于提升學生書寫能力也在不斷探索。然而,教師理應明確單調的重復練習對于學生書寫水平提升固然有效,但遠沒有學生掌握一定的書寫技巧效果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眾所周知,需要教師做出相應的變動。書寫亦然,朗讀能力亦然。教師理應認識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從表達提升做起。
重復不等于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注重學生學習精髓的傳播,通過讓學生知其根本然后再去發展皮毛,切實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如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就將要教授的課程進行相應的規劃安排,在繁忙的教學進度中專門為學生安排了兩周一次的書法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妙筆教學提升學生對文字書寫的理解,特別是在“筆鋒”的講解過程中我就花費了大量的心思,通過教授學生書法寫作技巧,鼓勵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根據寫作原理進行訓練,通過知根知底的書寫訓練逐步提升學生書寫水平。同理,在學生朗讀能力提升方面我也做出了適當調整。每節新課文學習課堂朗讀之前,我都先為學生進行一定的示范,并做出相應的朗讀技巧,特別是在情感方面的閱讀及朗讀的技巧滲透上我都下足了功夫。通過讓學生帶著知識去鍛煉,通過鍛煉再去驗證理論精髓,以此往復,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隨之逐步提升。
書法以及朗讀作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外在表現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注重學生學習精髓的教學,“授之以漁”。通過讓學生帶著根本去驗證、去鍛煉,切實提升學生書寫朗讀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當中注重學生思維發散,開思維之河提升教學質量
思維作為小學生的靈性所在,對于學生學習生涯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切不可憑借自身“提升學生成績”的欲望,盲目進行過于偏激的教學,傷害甚至磨滅學生學習的靈性。語文作為思維表達的主要承載,對于學生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理應善于利用語文教學,發散學生思維,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格子的大小決定了容量的大小,發展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學生的思維發散程度的深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如我在教學過程中,就主張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空間以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在教學《草房子》節選課文《紅門》過程中,學生對于小康康的命運表示同情,由于節選并沒有完整表達完故事的經歷,許多未看過原著的學生表示意猶未盡。為了滿足學生對于故事的向往,我決定讓學生自行為文章續寫,通過發散學生的個性思維來完善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結局。在續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發散自身思維的同時也要注重事實,之后學生上交的結局各有差異,多數學生都表達了自己對于康康的祝福,為他續寫了一個繼續就讀的美好結局,而部分學生可能是看過原著的緣故,將現實的無奈表達出來了。但最終,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也有所提升。
語文作為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途徑應得到適當的擴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注重學生思維的發散培養,通過適當的思維發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保持學生學習之靈性,逐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加強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德育滲透,修身為本、修學為提升
語文不僅是文化的傳承工具,還承載了精神層次的傳承重任。“修文以修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效利用語文教學,發揮其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小學教學階段的德育滲透對于提升學生素質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課文以及語文時事加強學生德育滲透,讓語文教學不僅停留在表面能力的提升上,更要在精神層次上得到體現。
如教師在教學課文《2008,北京》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滲透愛國精神,通過文章教學逐步深化學生愛國意識、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在教學《動手試一試》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時間精神的有效應用,這種透過文章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對于教師完成教學進度并不沖突,對于提升學生個人素養也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認識到語文教學對于學生道德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利用語文教學進行學生的德育滲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不應只偏重于學生應考能力的提升,更應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滲透,教授學生語文精髓,發散學生思維,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