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心理稚嫩且單純,其邏輯思維已經開始發展,但也有一定的限制,對社會生活感受多趨于表象,道德品質觀念雖也有了發展,但呈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型,這些構成了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學生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完善管理制度”“運用情感管理”“家校合作管理”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就小學班主任優化班級管理工作進行初步探討和分析。
班級是一個集體,而一個集體最重要的是班主任的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班主任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著這個整體的綜合發展,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都需要班主任的鼓勵和鞭笞,班級良好的氛圍與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可脫節。小學生如同一棵正在茁壯成長的樹苗,教師作為培育者,要時刻修剪與澆水。學生對客觀事物所保持的心理反應是班主任管理教學的折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反應態度是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管理中班主任要有一定的手段,要克服一切不利于教學的因素,加深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意識,由此不斷調節各種師生關系,利用制度與情感的結合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改變傳統教學態度,給予學生克服缺點和弱點的信心及勇氣,學生所缺少的不是訓斥、教育,而是勇氣與信心,班主任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學生,學生也會以什么態度面對班主任,如此循環,不斷地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道路。
完善管理制度,培養紀律性
班級的規章制度是治理班集體的基本,是對每個人的監督和規范,而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和教育者,更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引導者和鋪墊者,全面負責著學生思想、生活的工作。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而紀律性這個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更新,已經不單單只是約束學生的名詞,紀律性更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發展要求,所以培養學生的紀律性更是社會發展和促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石。
例如:班級規章制度是一項為了實現班級有效的管理、培養紀律性的行為準則,全體學生應當共同遵守。班級管理制度則是提高學生凝聚力和班級管理效率的保障,對良好班級的建設有極大的促進意義。筆者針對于此,開展了“班級制度制定班會”,優化了班級建設的相關制度,由班級內成員通過選票選出班長與副班長,由班主任通過考核來決定班長與副班長的任用,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投票,選出班級制度管理委員,制定班委考評制度、班委職責、活動制度、各類獎罰制度等,并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其他制度,由其他學生共同監督班委的工作,適當放權讓學生提出建議與補充其他制度,以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理念,通過制度保障來促進班集體的建設和個人能力的發揮。
運用情感管理,培養自覺性
隨著學生的成長,其自我個性也隨之提升,傳統的管理制度會越來越不適應班級的管理,與學生的成長特點顯得格格不入。部分教師一邊鞭笞學生一邊不注重管理,一邊又期待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然而對學生的成長而言,除了管理和鞭笞,不能忽視其自身豐富的情感體驗,復雜的情感體驗會左右人的思維以及情感變化,決定著班級制度的管理方式,更決定著學生的自覺性。因此,班級制度的情感管理是一種內在的自律因素,如同一只“無形的手”,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中,有效地培養和引導著學生的自覺性。
例如: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受激勵程度成正比,學生的內在潛能巨大,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這就要求教師要運用情感抓好各種規范制度、制定制度化的“剛性管理”,把握各種隨機性事件,加強感情的投入與交流,充分發揮情感管理的作用。
筆者在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無論是對于管理者的行為、班委日常交流以及決策過程、學生與班委之間的決策都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完善、更可行,最終實現情感管理的目標,培養學生從紀律性向自覺性的方向發展。
家校合作管理,保持持續性
學生的管理制度中紀律性和自覺性的持續性發展已經不是學生單一的發展選擇了,家校合作下的管理制度已經是一種趨勢。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家校合作模式需要適當地轉變,應以教師作引導,讓家長逐步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為此,學校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家校合作平臺,促進家校合作管理的開展,讓學生保持紀律的持續性。
例如:在每一學期開學之際,開展班級制度管理會議,組織家長一起探討班級制度管理,讓學生家長直接參與到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中來,并通過相應的網絡技術平臺及時調整教學制度。另一方面,學生在校狀態與在家狀態可能會有所不同,為了避免這一弊端,建議家長要有一定的責任心,及時與教師溝通和反饋學生在家的狀態,通過信息的傳遞,更好地促進班級管理制度的開展。
結語
總而言之,班級制度的管理與完善,是培養學生從紀律性到自覺性再到持續性的發展渠道,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通行條件,將規則意識深入學生頭腦中,滲透成意識,使其思想意識轉變為行動意志,才能為法治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